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青海积极发挥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有效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和党政领导干部包案制度,推动疑难复杂信访积案实质性化解。积极探索高原民族地区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典型经验做法,在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推行信访代理陪访制度,充分发挥信访代理员、陪访员在矛盾纠纷化解、涉访信息研判、苗头性问题处置等方面的作用,有效解决群众“不会访”“无序访”“走弯路”的问题。
青海坚持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提升信访工作质效的基础工程,采取接待群众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督查推动在一线的“三个一线”工作法,让基层信访流程更优、力量更足、专业性更高、公信力更强。全省信访事项及时受理率常年保持在99.5%以上,担当尽责、务实高效,将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不断做深做细。
人民建议征集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制度设计。青海省委社会工作部自组建以来,出台《关于加强全省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人民建议征集办理工作办法(试行)》,系统整合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信访部门人民建议征集专栏、主流媒体以及各类“领导留言板”“领导信箱”等征集渠道,围绕“绿色算力”产业发展在省级层面开展专题征集活动,积极推动人民建议征集由“单向发力”向“多轮驱动”转变。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青海通过制定完善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政策,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发展壮大志愿服务队伍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健全完善全省志愿服务体系。
青海将“一老一小”等群体作为重点服务对象,精心策划实施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广泛开展“健康义诊”“阳光助残”“暖冬行动” 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困难群体送去党的温暖,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连续多年开展文化旅游志愿服务“春雨工程”“阳光工程”,在促进乡村振兴、推动文旅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走到每一家去,不落下一个孩子!”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会长韩文科的这句话时常会在救助会志愿者耳边响起。救助会“圆梦行动”大学生教育救助志愿服务项目采取“学业辅助+生活补贴+专题培训+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对困难学生进行资助。
在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中,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圆梦行动”大学生教育救助志愿服务项目被推选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近年来,青海积极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开展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志愿文化活动,丰富发展“花儿”“平弦”等地方曲艺中的志愿元素,开展志愿文化进社区、进农村,将志愿文化融入地方民俗活动,带动形成“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良好氛围。
2024年7月,省委社会工作部制定出台《青海省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工作措施》,部署实施“美丽青海·志愿同行”志愿服务八大行动,推动志愿服务与百姓生活需要深度融合。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专业力量。青海高标准落实社区工作者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津贴补助制度,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考前培训。2024年,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参考人数达到3638人,同比大幅提升。
新征程上,全省社会工作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社会工作会议各项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强化政治担当、勇于探索实践,扎实履职尽责,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内容由青海省委工作部提供)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