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大包干”的精神在延续(新春走基层)

开栏的话

新年新期待,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中国社会工作报》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记者将深入各地基层一线,走进新兴领域,体会“新”力量的蓬勃朝气;走进街巷,倾听人民群众心声,探寻基层治理的创新模式;走进沃野田畴,见证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实步伐,描绘农村的幸福生活画卷;走到广大志愿者身边,感受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传播更多正能量与温暖。倾听百姓心声,讲述温暖故事,让我们一起踏上新春走基层的路途,共同领略新时代社会工作的新作为、新风采。

经过345国道拐进改革大道,行驶5公里后左转,一座红色的牌楼映入眼帘,上面由费孝通先生题写的“凤阳县小岗村”格外醒目。这座牌楼,在学生的历史课本和其他书籍中都曾出现过,是中国农村改革主要发源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的标志性建筑。牌楼下方,一条笔直宽敞的马路直通村里,两旁是一栋栋徽派建筑风格的小楼,餐厅、民宿、超市随处可见。

1978年,在一间破旧的茅草屋内,小岗村的18位村民以非凡的勇气摁下红手印,实施“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如今40多年过去,小岗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发展成为集红色旅游、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于一体的4A级旅游景区,成为游客重温往昔岁月、体验别样乡愁的重要目的地。前不久,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公布了2024年“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名单”,小岗村赫然在列。这个有着“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之称的村庄,“摇身一变”成了世界旅游名村。

进入小岗村游客中心,服务大厅窗明几净,服务人员热情周到,一批批游客正在排队购买参观门票,准备乘坐观光车。“小岗村的旅游业是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小岗旅投公司负责人杨永强介绍道。

大包干纪念馆坐落在友谊大道北侧,气势恢宏。小岗村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和农耕文化资源优势,依托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当年农家”等场馆,不断挖掘小岗精神的人文内涵和时代价值,修理加固“大包干”签字室旧址,以大包干纪念馆布展提升为契机,系统梳理小岗村大包干历史脉络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成效,以小见大折射中国农村几十年来发生的深刻变迁,展现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带领人民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雄伟气魄,让每个来到小岗村的人都能获得更多的精神力量。

走进“当年农家”,园内瓜秧果树小桥流水错落有致,土墙茅顶屋舍俨然,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象。通过茅草房建筑群落和生产、生活用具等实物展示,“当年农家”还原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村落场景。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一阵悠扬的旋律飘遍整个景区。这是“当年农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的原生态凤阳花鼓小锣节目。除了凤阳花鼓,凤阳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天定时在舞台亮相,游客常常被吸引到一起,座位被挤得满满当当。如今,小岗村“大包干”的故事也有了新的表达。由当地青年学生编排的情景剧《1978:十八个红手印》定期在“当年农家”上演,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勇往直前。“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到那段历史,传承好红色基因。”参加演出的安徽科技学院学生耿世本说。

“小岗村‘大包干’的精神还在延续,不过是换了种方式。”凤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县政协党组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表示,未来小岗村将以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为契机,持续擦亮农村改革历史标签,递出世界旅游名村名片。

(本报记者 汤珊珊)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