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感受关爱新就业群体的温度

在今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的“民生清单”上,新就业群体被屡屡提及,保障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的合法权益,被列入各地政府工作的“任务单”。在这一系列数字和举措背后,是全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关心关爱。

新就业群体类型多样、特点各异,具有来源渠道广,群体构成多元化,就业方式活,入职限制少,年轻人员多,劳动强度高和流动变化快的特点。他们普遍对可靠的职业安全、合理的利益分配、充分的社会保障、有效的社会融入有所期盼。

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对快递小哥、送餐骑手、网约车司机、自媒体从业人员等新就业群体的关心服务和权益保障,建设更多‘暖心之家’,打造更多友好社区,讲好更多友善故事,让每一个努力奔跑的奋斗者都能被看见、被关爱、受尊重”。

坐在台下聆听政府工作报告的四川省人大代表唐建深受感动、深有体会。从“快递小哥”到成为圆通速递四川省区公共事务部总监,唐建从业十年,用服务赢得了大家的尊重,用奋斗收获了生活的变化。今年,针对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就餐难问题,他带来关于“增设社区食堂”的建议,希望能通过搭建实惠、卫生的就餐场所,让新就业群体以实惠的价格解决用餐问题。

“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家政服务员、护工护理员等都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都应当得到全社会的尊重。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让他们职有所属、劳有所获、心有所安。”在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时提出要完善社会保险体系,深化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在福建省人大代表、龙岩市新罗区司法局一级主任科员陈如金看来,平台的配送时间限制一直是网约配送员身上无形的“紧箍咒”。为了完成配送指标,网约配送员往往会出现超速、逆行等交通违法行为,应该通过改进平台算法为他们按下“减速键”,建立阶梯激励机制合理化制订考核要素,充分尊重新就业群体的劳动权益。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将稳步扩大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上海市人大代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表示,商业保险因其普及率、覆盖面有限,保障效果不稳定,因此无法有效解决职业伤害问题。“须在加强保障力度、完善法规体系、增强工伤保险、创新商业保险等多方面施策,构建全面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汪泓同时呼吁,平台企业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发布数据,2024年,重庆出台关爱新就业群体15条措施,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覆盖60.6万人。重庆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邱景富建议,支持新社会组织和新就业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应健全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促进就业稳定。

  (本报记者 范晓翌)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