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雨坛镇新民村党群服务中心大厅,摆放着两本特别的登记簿,一本名为“有事找书记”,一本名为“小院微格”,里面记录着一个个群众诉求和诉求的处理结果、满意情况,它们见证着新民村基层治理的成效。
“有事找书记”工作记录本中,一页一页记载着村民们的各种需求和问题。从家庭琐事到邻里纠纷,从公共设施保护到卫生环境整治,凡是老百姓的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无一不被详细记录并及时跟进。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
2024年3月,因为降雨,村民汪春梅家的楼顶出现漏雨和墙面起皮现象。她本想让丈夫自己检修,但在沟通中,俩人却发生矛盾,吵得不可开交。汪春梅随即找到村委会,村干部将其反映的问题记录在“有事找书记”工作记录本后,立即随汪春梅一起返家了解情况。在村干部的耐心开导下,其丈夫承认自己的错误,并马上检修房屋情况,汪春梅也检讨了自己说话语气不好的问题,这起家庭矛盾纠纷很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邻里之间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纠纷。村民荣奶奶和邻居因菜地沟界产生矛盾,对方一气之下搬来砖块埋在地沟里,影响了其他人正常通行,荣奶奶将这一情况反映到了“有事找书记”工作记录本上。村干部把双方聚到一起,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双方心平气和讲出各自的观点。经劝导,村干部提出了双方各让一步的可行性调解方案,双方当事人打开心结、互相谅解,均做出让步,最终达成互让共识、握手言和,并保证以后决不以任何理由改动地界。昔日老邻居再次拥抱在一起,俩人都感慨地说:“多亏了村干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耐心劝说。”此举也赢得了乡邻的认可和好评。
村民吴莲宝说:“自从有了‘有事找书记’,我们遇到问题再也不愁了。村干部总是第一时间帮我们解决难题,感觉心里特别踏实。”
村里人在吃饭时常喜欢端碗串门,大家边吃边聊天,家长里短、村里村外,都是大家热衷的话题。但往往在闲聊中,不经意间就会引发矛盾纠纷。
根据这一生活习惯,新民村在原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尝试“小院微格”方法,优选12名老党员、退休教师等担任26个村民组的微网格员,并在每个网格员家里设置了微型调解室,把村调解室前置到网格员家里的小院中,发动网格员运用“先让礼让”工作法,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探索形成了小院群众问题收集、办理、反馈等闭环解决机制。
张春生是一名老党员,也是车富岛龙坊、陆庄等八个村民小组的网格员。这里的村民以前多以养鱼捕鱼为生,自实施长江大保护后,他们拆除围网、拦网、网箱,但后续的政府补偿资金因分配方案等原因未能及时发放。在一次闲聊中,张春生得知几个村民要到相关部门“讨个说法”后,立即赶到村民家中耐心劝说,并邀请大家一同到自家小院说事,同时第一时间将情况汇报给村党总支书记。经过商讨,补偿金分配方案很快确定下来。随后,又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村小组会议等取得了村民的一致认可,补偿金也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发放到村民手中,村民对此十分满意。
陆庄组村民汪宗中家的厕所位于村庄道路的转角处,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因其不及时清理,给周边村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2024年11月,汪宗中家旧房改造,村网格员抓住这一时机,及时到他家耐心沟通,宣讲“先让礼让”工作方法,很快,汪宗中同意拆掉原厕所,并保证不在原址复建,也不会再做影响村庄美观和村民生活的事情,村民们都感到非常满意,左邻右舍还主动帮其进行旧房改造。
“登记簿”里一个个温馨的故事如同冬日暖阳,温暖着村民的心。“作为基层干部,我们的职责就是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每当看到村民们满意的笑脸,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新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正茂说。
(本报通讯员 许波)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