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河南省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通过优化基层治理体系,激发不同治理主体活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2024年以来,河南省委社会工作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强化政治担当,勇于实践探索,持续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建立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机制。省级建立由23个部门组成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18个省辖市(含济源示范区)、156个县(市、区)全部建立党建引领协调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各级依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强化工作协同和政策衔接,推动各项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解决“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是当前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一项紧迫任务。河南省坚持以小切口破题、向纵深发力,围绕基层反映最强烈、群众期盼最热切、社会矛盾最突出的问题,聚焦健全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推动编制和工作力量下沉、规范优化网格化管理服务、强化基层工作经费保障等重点难点问题,制定《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重点任务清单》,列出7大类20条措施37项重点任务,明确牵头部门、责任单位,实行清单式管理,完善工作报告、通报制度,抓紧进度、抓实成效,推动各级各部门加快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为基层“壮马、轻车、畅路、聚力”,不断提升治理效能。一些基层干部表示,权责匹配了,任务明晰了,工作保障到位了,为群众服务的时间更多了。
持之以恒为村(社区)减轻工作负担。认真落实中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河南省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指导目录》《工作机制指导目录》《综合服务设施挂牌指导目录》《证明事项指导目录》,进一步明确村级组织的职责任务和不应承担的工作事项;未经省委和省政府同意,党政群机构不得新设村级工作机制;村(社区)外部标牌标识数量不多于6个,内部功能性标牌数量不多于10个;应由村(社区)出具的证明事项只保留10项。目前,全省存在“滥挂牌”问题的村(社区)已全部完成清理工作,共清理各类标识标牌20.32万个。减负“一子落”,治理“满盘活”。现在,广大村干部和社区工作者从“痕迹管理”等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
积极推动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制定河南省《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涉及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加强能力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激励保障等4方面19条。会同省委组织部组织城乡社区治理专题视频培训,721名街道党工委书记同上“一堂课”,带动各地轮训社区工作者4万人次。推动各地对社区工作者按照正职、副职和工作人员三类划分标准,根据岗位职责、社区工作年限、职业水平、学历层次等因素,建立“三岗十八级”的岗位等级序列。指导各县(市、区)适时公开招聘,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等进入社区工作者队伍,推动全省按照每万城镇常住人口18人标准配备社区工作者。
拓宽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建立由61家省直部门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沟通联络机制。制定河南省《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若干措施》,拓展志愿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阳光助残”“健康义诊”“应急救助”等志愿服务活动,让群众可感可及,推动1400万名志愿者、8万余个志愿团队融入基层治理。积极引导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到社区报到,担任网格动态信息员,收集上报安全隐患、治安线索等各类问题,设置“民情前哨”,通过“随手拍”、12315热线等途径,助力基层治理水平提升。
一域蝶变,全局缩影。乡镇(街道)服务能力提升,社区“轻装上阵”活力倍增,社区工作者队伍壮大有力,群众热情投身协商共治,志愿服务活动蔚然兴起……如今,一幅基层治理和谐有序的新画卷正徐徐铺展,处处洋溢着改革带来的勃勃生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在加快形成。
(本报记者 范晓翌 通讯员 胡启明 刘敏)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