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以全域网格化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生动实践)

郑州市立足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将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作为各级书记“一号工程”,把组织优势与数字优势有机融合,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筑牢党建引领“压舱石”

郑州市织密“党组织+社会组织+群众自组织”的“一核带多方”基层治理架构。

在街道(乡镇)、社区(村)、小区(楼院)分别建立一、二、三级网格,按照“50~70户、2小时内完成入户排查、宣传动员”的标准划分“微网格”,在高铁站等城市重点区域建立专属网格。全市共设置一级网格214个,二级网格3510个,三级网格1.9万余个,“微网格”4.7万余个,专属网格4839个,形成了“全覆盖、无缝隙”的网格体系。

分级分类建立网格党组织,形成“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骨干”的组织体系,全市共建立网格党组织3.94万个。

开展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三年行动(2022~2024年),建立区、街道两级孵化中心140个,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1.56万个,其中突出孵化培育矛调类社区社会组织935个,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打出减负增效“组合拳”

2024年,郑州市在精简基层组织工作事务方面,累计清理滥挂牌子8938个,整改涉“村章乡管”村478个。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全市选配社区工作者 13780人,选派4568名市、区两级年轻干部下沉网格历练。开展社区工作者常态化轮训30余期,建立线上平台共享治理经验,举办职业能力竞赛,并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招聘街道(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73人,提升其待遇与发展前景。同时,依托市、区、街三级城运中心,推动数据归集、物联感知、AI 赋能和工作闭环。借助网格化平台,全市域7567平方公里空间政务网、视联网、物联网和基层治理网实现“四网融合”,全面掌握和处置市域事项。

练好服务群众“绣花功”

为着力解决民生实事,郑州市加大高频事项“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改革力度,上线“郑好办”、“AI小郑”“郑连心”,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打造500平方米以上的党群服务中心1179个。探索建立“公益低偿、优质专业”的市场化运营党群中心模式,全市共募集社区发展治理基金2000余万元,引进健身、托育、食堂等社区服务项目113个。大力破解发展难题。成立运输、快递、外卖等15个行业党委,配备专职党建工作人员,打通企业服务直通车。依托“郑好办”“郑好融”“亲清在线”等应用程序,畅通企业诉求渠道,推进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市建设。在全省率先推出“骑手码”,破解“进门难、管理难”问题;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工会、城管等资源建设“城市驿站”1500余个,统一标识和服务标准,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提供暖心服务。

专家视角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樊红敏:郑州市通过数智赋能手段,以全域网格化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探索了社区治理重心下移的郑州模式,在三个层面实现了基层治理的创新和发展。一是以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重心下移有机融合为路径,实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治理理念的落实和治理形式的转变。二是从社区治理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化解社区工作者与居民需求错配难题,激发社区活力。三是探索实施“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通过制度网络、制度平台、制度环境建设,形成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支撑体系及治理合力。

 (本报记者 范晓翌 通讯员 胡启明 刘敏)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