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红墙先锋” 守好百姓日子  书写新时代北京西城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陈丹红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和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为做好新时代社会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北京市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也是“红墙意识”发源地,一边连着“红墙”,一边贴着百姓。西城区委社会工作部坚持政治立部、学习强部、工作兴部、从严治部,从加强党对社会工作全面领导、服务区域发展、紧扣民心这个政治高度,锚定“首善之首”高标准,展现“红墙先锋”新作为,聚焦重点、强化统筹,为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提供坚实保障,奋力书写新时代西城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做强党建共同体

打造基层治理新格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西城区牢牢抓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这条主线,围绕共同需求、目标、愿景,通过建立工作新机制、提出联学共建新倡议、发布高质量发展新项目、探索服务群众新路径,打破体制、隶属、级别等壁垒,全区建立了区、街道、社区三级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共279个,有效吸纳区域106家驻区中央单位、149家市属机关、38家驻区部队、164家央国企和金融机构等,共2600余家单位参与到区域发展和社会治理中来。坚持用好资源、需求、项目“三项清单”和四个“双向”工作机制,依托常态走访、常任轮值、常抓项目等工作制度,实现服务与需求精准匹配,形成了西黄城根南街45号院央产老旧小区改造与加装电梯、华能国际老旧小区改造、庆成宫文物腾退保护、中国职工之家月坛小哥驿站、新华1949共建错峰停车、柳荫鱼水亲、德宝儿托育中心等鲜活案例。

实打实“为车减负”

全方位“为马赋能”

西城区坚持“为车减负”,对街道系统的绩效考评体系和指标项进行突破性调整,从过程导向、管理导向转变为效果导向、激励导向,压减66%绩效考核指标,把街道从繁杂的考核工作中解放出来。按照全市规范社区和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部署安排,梳理全区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清单,区级、街道取消工作事务、表格系统、机制牌子和示范表彰269项,取消微信工作群522个,探索形成社区减负长效机制。深化“为马赋能”,坚持街道工作例会制度,通过实地观摩与座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搭平台、促交流、做示范,促进了各街道在基层治理中共商共建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深化拓展社区工作者“赋能计划”,建立社区治理系统化、本土化培训体系,联合高校专家学者和社区实践专家,共同打造社区治理人才队伍的课程体系,探索社区书记进高校、上讲台和高校学生下社区跟岗顶岗的双向交流机制。持续打造“红墙先锋社区治理导师团”“红墙先锋社区治理攻坚团”,聚焦社区治理重点、难点、赌点问题,开展社区治理实践探索创新项目。

凝聚多元共治合力

激活为民服务新动能

西城区建立健全“参与型”社区分层协商模式和民生工作民意立项机制,形成西城区基层民主协商标准体系,推动核心区基层民主协商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各街道以标准体系为基础,结合实际持续探索创新,涌现出大栅栏街道前门西河沿社区立体化“党建四合院”“圆桌工作法”为代表的一批社区议事协商品牌。制发《西城区楼门院长管理办法(试行)》,对楼门院长的产生路径、岗位职责、管理激励和退出机制进行统一规范,用好全区3万余人的楼门院长重要志愿力量,推动其发挥社区治理“前哨”作用。持续关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联合举办“小哥服务月”,携手建设“小哥驿站”“小哥加油站”,丰富歇脚充电、优惠餐饮、咨询诊疗等暖心服务。联合发起“文明随手拍”“顺手公益”“窗帘约定”等志愿活动,以“西城小哥”为代表的新就业群体逐渐成为基层治理的新力量。关注社会群体心理健康,推出全域社会心理服务“十件事”,通过开通西城快递小哥心理援助服务热线,社会心理服务进养老机构、进企业、进社区,最大限度地满足重点人群的个性化服务需求,为构建和谐西城、平安西城贡献新的力量。

加强新兴领域党的建设

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

健全区委社会工作部牵头负责、行业部门上手抓、属地街道兜底管、群团组织协同联动的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机制,不断完善“1+N+15”的基层党建工作体系。压实抓行业就要抓党建、管领域就要管人群的党建责任,召开区委“两新”工委成员单位和行业部门交流座谈会30余次,持续推动行业部门党组织在行业监管与行业自律、属地党组织在行业治理与基层治理、新兴领域党组织在推动顶层设计落地与群众动员有机结合上发力。强化政治引领,在新兴领域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持续开展“两个覆盖”攻坚。深化关爱凝聚,组建8个新就业群体党支部,创新“西城小哥”体育嘉年华、“西城小哥”服务月,全力打造全市首个新就业群体主题党群服务中心和新就业群体友好街区,以8个街道多元友好场景,构建形成10分钟服务圈。持续开展“‘两新’组织为群众办百件实事”,推广“西城小哥”广播剧收听收看达120万人次。创新工作路径,聚焦新兴领域从业人员及相关党务工作者实际需求,构建“1+3+N三新学院”体系框架,打造红色思政、素质提升、工匠学院、职业发展、应急救护、生活美学6大类、66门课程,创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三新学院”,让新就业群体尽享“一站式”幸福。

社会组织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西城区共有社会组织500多家、行业协会商会19家。围绕大力推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推动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西城区创造性提出以“五员机制”推动社会组织“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五员”即齐抓共管的“领航员”、党建引领的“指导员”、助力成长的“教练员”、健康发展的“监督员”、融入治理的“引导员”)。西城区大力支持北京金融街商会、北京西单商会这类成员单位较为活跃的行业协会商会积极开展活动,持续盘活行业协会商会资源,发挥助企引资助民的正向作用,助力高质量发展。2024年以来,共有7家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获市级奖励支持。

西城区委社会工作部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指示和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把稳正确方向,把社会工作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中谋划和推进。紧盯核心任务,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深化“西城小哥”党建品牌,在健全组织体系、完善服务功能、优化治理网络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深入践行“红墙意识”,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发展能力和服务能力,广泛凝聚服务群众,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幸福西城的基层治理格局。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区委“两新”工委书记)

(责编:罗昕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