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是融合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与现代风貌的开放型旅游景区,占地面积138.2公顷,水域面积 33.6公顷,商户200余家。随着新业态发展,外卖配送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数量增加,面临休息场所缺乏、子女托管难、社会认同感低等问题,什刹海街道依托“海畔联盟”党群服务站点,打造新就业群体“友好景区”并打出优化设施、完善服务、深化治理“组合拳”,着力解决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助力其安心工作、温馨生活,为城市运行和居民生活提供重要保障。
向“新”而行
构建暖心“服务圈” 打造幸福“新港湾”
优化阵地空间,打造“新”归属。什刹海街道以“友好”为核心,针对新就业群体需求及城市治理挑战,运用“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汇集风景管理处、社区、辖区单位、新就业群体等多方力量,持续丰富完善什刹海“3+22+N”党群阵地服务体系。借助“海畔联盟”26家企业和党群服务中心阵地,打造“友好景区”,让新就业群体切实感受到温暖与便利。
构建温暖港湾,提供“新”守护。什刹海街道结合景区布局和新就业群体需求,不断优化设施与服务,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友好服务。街道在关键位置设置“海畔联盟”服务点,放置急救药品箱26个,发放一次性雨衣350多件,提供休息、饮水、充电、失物招领等服务,累计服务万余次。利用志愿者岗亭、献血站等公共设施提供问询服务,粘贴中英文路线图、设指引图40个、停车区28个,优化快递、外卖配送路线,使平均配送时长减少5%,营造了友好便利的工作环境。
以“新”促治
融入发展“大格局” 激活共治“新引擎”
共治“友好景区”,激发“新”作为。通过一系列友好举措的实施,新就业群体归属感显著增强,开始利用自身职业优势主动融入并参与基层治理。据统计,新就业群体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提高了近50%,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增长了3倍。2024年,“海畔联盟”小哥志愿者服务团队新增21名成员,在老队员的带领下,通过随手拍、随手帮等方式,及时向社区反馈景区环境问题和安全隐患,成为了社区治理中的“移动雷达”和“移动喇叭”。自“友好景区”建设以来,社区共收到新就业群体反馈的问题线索160余条,其中有效线索占比达80%,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70余名小哥已成为社区网格治理的“流动力量”,他们积极参与扶老助困、防火防汛、铲冰扫雪、文明城区创建等工作,有效延伸了社区信息收集触角,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抓住关键小事,服务“新”提升。依托街道党群服务阵地打造“新新向融”品牌,创建集理论学习、政策服务、生活帮助、休闲娱乐、诉求化解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就业群体综合服务平台体系。定期举办“小哥服务月”系列活动,包括书画摄影展、红色地图打卡、夏日送清凉、“骑士节”专属庆祝活动、“乐飨什刹海骑士放‘新’嗨”主题活动以及“感恩‘她力量’”、“青春遇见你 爱在什刹海”、法律咨询等各类活动,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体验。截至目前,共为新就业群体提供理发、电动车维修等服务70余次;每月定期开展健康义诊,冬送温暖夏送清凉,累计服务2000余人次,活动满意度达95%以上,全面关注新就业群体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暖“新”提质
全力解决“新需求” 赋能群体“新成长”
靶向发力,精准破解难题。针对新就业群体停车难问题,街道通过合理规划停车区域和设置专用停车位,并通过醒目标识引导,有效缩减了他们的等待时间。据统计,“友好景区”内新就业群体专用停车位数量达到28个,基本满足了他们的停车需求。同时,街道还加强了对周边道路的管理和维护,确保了交通秩序的良好运行。特别是为破解新就业群体子女寒暑假期看护难问题,街道通过开设“萤火虫”托管班、四点半课堂等举措,为他们提供了安全、便捷的托管服务。托管班不仅配备了专业的教师和志愿者团队,还设置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成长。据统计,托管班共接收新就业群体子女近30名,解除了新就业群体后顾之忧,得到了一致好评。
赋能前行,拓宽成长渠道。街道聚焦新就业群体的职业发展和技能提升,通过举办各类培训活动和建立积分兑换规则制度等方式,激励他们不断学习和进步。同时,街道还积极与职业院校、企业合作,为他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特别开设了海畔夜校、什刹海街道“三新学院”实训基地,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技能培训,让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学习“红利”。
什刹海街道将“友好”理念融入景区治理,不仅有效解决了新就业群体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还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和景区的整体形象,景区内洋溢着更加和谐友好的氛围。更为重要的是,新就业群体对景区的归属感和参与度显著增强,他们不仅是城市生活的服务者,更成为景区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共同构筑了双向友好、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作者系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工委副书记)
(责编:罗昕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