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抓好新兴领域党的建设 汇聚大城善治磅礴力量

甘立军

加强新兴领域党的建设,是适应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和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当前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四川省成都市委社会工作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指示和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把职责聚焦到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上来,深化新兴领域“蓉城先锋·新心向党”工作矩阵,加强党建引领行业治理和基层治理,促进企业和组织健康发展、融入超大城市治理格局,进一步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探索新经济组织党建“链群赋能”路径

将扩大重点企业、重点区域、重点行业“两个覆盖”和增强党组织“两个功能”作为主题主线贯穿始终,加强理论武装和政治引领,推出抓党建“发展强、治理强”典型案例,大力推行红领通队伍建设三个“双优计划”,促进党建惠企、强企、聚企、护企。

加强党建惠企、强企、聚企、护企机制建设。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专项工作,创新实施党的理论宣讲、优惠政策、技能大赛、场景开放、解难纾困“党建惠企五送”和现代企业制度、诚信廉洁文化、理想信念教育、世情国情党情、党建梯度培育“党建强企五进”工作。完善“微网实格”惠企政策宣传、问题诉求收集、办理结果反馈机制,创建“蓉易帮”平台,健全邀请企业家列席重要会议、参与政策制定机制。推动产业链党建联动主体培育、市场拓展、产链对接、社区场景、混改合作“党建聚企五联”和风险防范互通、廉洁企业举措、内部腐败防治、权益保护渠道、舆论环境营造“党建护企五有”。启动30个“园区红管家”企业和项目双培育项目,探索园区综合党委和纪委建设,加强园区党建带群建。

实施党员人才队伍培育“双优计划”。实施骨干队伍培养“双优计划”,推进300名新兴领域“百千万”骨干对标竞进争先成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实施企业家培养“双优计划”,通过轮办“对话书记”、协办“民企大讲堂”,加强对优秀出资人、优秀新生代企业家的教育引导和实践锻炼。探索加强社会工作领域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新兴领域党务工作者成长营培训计划,研究建立社会工作领域党务工作者综合能力培训和评价体系,注重砥砺能力、强化管理、加强激励,完善互助关爱保障等举措,将优秀社会工作领域党务工作者纳入“蓉城英才计划”,结合实际做好各类党务工作者的“选育管用”工作。

探索新社会组织党建“夯基提质”举措

将压紧压实业务主管单位党建工作责任和强化登记管理机关、行业管理部门作用发挥作为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首要方向,以理顺管理体制、优化发展机制、完善监督体系为当务之急,一体推进党的工作和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切实破解新社会组织党建难题。

推动新社会组织“两个覆盖”扩面提质。完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管理办法,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探索实施“大党建+”融合联动计划,健全社会组织党组织和群团组织作用发挥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组织成立登记、章程核准、年检年报、专项抽查、等级评估、教育培训与党建“六同步”等工作机制。建立党组织参与重要事项决策、党组织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党组织和管理层集体学习及工作会商制度“三项制度”。分类施策加强指导,探索学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等领域党建工作机制,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沿着“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党组织—执业机构党组织”的链条传递到行业从业人群,切实压实业务主管单位和行业管理部门的党建工作责任,提升新社会组织党建整体水平。

深化党建赋能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以《成都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牵引,抓好行业协会商会“六项建设”。实施“蓉城先锋·蓉会万里”党建赋能和助力园区高质量发展“揭榜挂帅”行动,建立完善机会清单常态化“征集、发布、链接、反馈”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持续推进30个“蓉会共享家”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广“党建共建、阵地共用、服务共享、发展共赢”机制,着力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编制《全市性行业协会商会高质量发展三年计划》,制定全市性行业协会商会贡献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全市性行业协会商会重点培育、稳步提升、优化整合、淘汰退出“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出台全市性行业协会商会与主要行业管理部门对应管理工作规范,健全行业协会商会负责人提名、审核、选举、监管、退出机制。开通行业协会商会人民建议征集“直通车”,畅通利益诉求反映渠道。

探索新就业群体党建“四新双融”方法

以健全平台组织、行业人群党的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为主题主线贯穿始终,增强各级“两新”工委整体效能,完善行业(综合)党委工作机制和机构力量,探索抓好“两员两司”和网络主播、社交电商等群体党建工作有效路径,创新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服务管理,提升党建和服务管理质效。

系统开展“暖新、凝新、培新、励新”工作。以匹配新就业群体公共服务为重点,推动成都“暖新16条”系列政策落实,全年拟整合资源设置广覆盖、多层次、实用化的“暖新驿站”1000个,持续推进1200个商圈、楼宇、社区“友好场景”建设。以加强新就业群体思想引导为重点,建立“凝新五好”教育要素体系,推动好讲师、好学员、好场景、好阵地、好案例要素建设,构建街道、片区、网点政治引领和思想引导工作闭环。以提升新就业群体专业能力为重点,探索“培新竞技”赋能体系,通过建成1+1+N“暖新学院”,以技能大赛、职业认证、行业观察、就业实习、相亲交友为主要载体,开展“成长成才成家成就”系列培养活动。以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良好氛围为重点,实施“励新好声音”行动,坚持抓个体带群体,加强典型选树和正面宣传,提升新就业群体社会归属感和职业荣誉感。

畅通新就业群体融入行业和基层治理渠道。强化因业施策、分类关爱,分行业探索适应行业特点、紧贴群众需求、满足各方关切的服务管理有效途径,分季节分阶段及时调整关爱举措。将关口前移,推动行业治理与基层治理互联互动,做到矛盾不出属地、矛盾不跨行业。推广担任行风评议员、产品体验官、食品安全监督员、交通违章举报员等做法。推动街道、社区将新就业群体作为重要服务对象、治理力量,常态开展“找站点、扫网点、走场站”工作,将900余个站点(网点)与街道(社区)结对子,实现全部站点“有困难找街道,要帮手找站点”双向互帮。依托“微网实格”引导新就业群体到街道、社区报到,进网格小区服务,常态化参与风险排查、平安创建、社情速递等工作。建设“暖新荟”综合服务平台,集成扫码进门、优惠用餐、政策咨询、社区报到、驿站导航、事件上报、积分兑换、便民服务等功能。

(作者系中共成都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

(责编:罗昕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