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形铸魂 从地方两会看乡村文化振兴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到2027年,乡风文明持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传承发展,农民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连日来,全国31个省区市陆续召开地方两会,多地代表、委员围绕乡村文化振兴提出意见建议。

建好乡村文化设施

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满足大众文化生活追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展现中华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

“我建议加大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及合理利用力度,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贵州省人大代表、黔西南州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刘晓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刘晓莉目前主要从事群众文化普及工作,去年到黔西南州兴义市乐立村挂牌“农民艺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刘晓莉建议,在乡村文化设施投入方面,政府要加大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社会资本引入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乡村图书馆、文化礼堂、文艺演出场所等文化设施的新建、改建与扩建。为避免文化设施标准化配置,应根据村寨的实际情况,实行文化设施的多元化、差异化、多功能化的建设和配置。

无独有偶。在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西城时光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若冰看来,美学艺术赋能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李若冰建议,要坚持规划先行,在推进乡村振兴和美丽村居建设过程中,把美学设计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规划,统筹谋划乡村建设。要强化对艺术参与乡村建设相关活动的顶层设计,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项目倾斜等多种方式加大支持力度,让美学这一“软实力”在乡村振兴中真正“硬起来”。

用好乡村特色文化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苗族蜡染只在祖辈间相传,随着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村寨里的老手艺人越来越少,大力推进蜡染、刺绣等技艺的保护传承,迫在眉睫。”贵州省人大代表、六盘水市钟山区咪多彩苗艺坊负责人熊兆美带着弘扬苗族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建议,在贵州省两会上谈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希冀。

在熊兆美看来,探索一条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路径,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不仅能助力越来越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非遗和传统技艺走向台前,还能让更多掌握手工技艺的妇女实现就业增收。

“2025年,我将通过钻研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制作精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为周边群众开展培训等方式,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成为游客了解苗族文化的窗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动乡村旅游‘火起来’。”熊兆美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不仅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山西省两会上,山西省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定砂器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宏亮建议,加大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单位力度,助力乡村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张宏亮介绍,山西省有18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7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些项目大多来自乡村,与乡村的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相连。通过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可以深入挖掘和传承乡村文化,在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同时,为乡村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数字赋能乡村文化建设

以数字赋能乡村文化建设也是各地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画院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卜绍基表示,如今,数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以为解决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问题提供助力。广东省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乡村通过一线调查,收集整理乡村文化资源和艺术特色,建立相对完整的文化艺术资源库,为乡村文化振兴夯实基础,特别是文化视觉标识,避免千村一面,使乡村文化艺术资源数据库切实服务经济发展和文化振兴。

以数字赋能乡村文化建设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河南省政协委员、思想集团董事长张晓亮看来,深度挖掘各地特色文化资源,可以让文化IP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引擎。张晓亮建议,组建跨部门的“河南乡村文化IP融合发展联盟”,成员包括文旅、农业农村、宣传、大数据等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运用系统集成思维统筹全域资源。借助大数据、AI智能分析,精准锚定各地乡村文化的独特基因,绘制“河南乡村文化IP地图”,为差异化发展奠定基础。建议制定《河南乡村文化IP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短期“破题”、中期“提质”、长期“出圈”的阶梯式发展目标,倒推各阶段任务与考核指标。

“希望越来越多的特色文化融入乡村建设的肌理,为河南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动力,助力乡村发展迈上新台阶。”张晓亮说。

(本报记者 杜蓉)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