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泉口街道浏河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苏玉梅:

善用“三支队伍”,共筑美好社区(社会工作领域先进人物)

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泉口街道浏河社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小区环境差、基础设施旧、管理难度大。近年来,在浏河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苏玉梅的带领下,社区通过用好党员干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区志愿服务队“三支队伍”,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曾经“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的老旧社区成了远近闻名的和谐社区。

善用党员队伍,释放党建“磁场效应”

在苏玉梅看来,党员干部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浏河小区实行老旧小区改造后,5个单位院落合并,接下来如何治理?

苏玉梅通过社区“大党委”争取到成员单位无偿提供的1200平方米场地及220万元的资金支持,建成普惠性托育服务中心,补齐了辖区0~3岁幼儿无专业托育的短板。向居住地党员发出带头参与治理的倡议书,倡议党员干部带头履行业主义务,为小区管理出力献策,主动亮明党员身份,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同时,从居住地党员干部中推选出32名“红色楼栋长”,协助社区开展工作。

浏河小区隔热层年久失修,居民通过议事协商会确定资金募集方案后,12名党员干部自发参与项目监督,仅用1个月时间就解决了修缮问题。在浏河社区居住的老弱病残人士不在少数,社区3名退休党员干部发起成立一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陆续为270名残障人士提供日间照料、居家托养服务。

“社区要把党组织和党员力量动员起来,协调各方资源为社区治理提供支持。”苏玉梅说。

善用专业队伍,搭建为民服务平台

临近年底,寒潮来袭。一大早,苏玉梅就忙活开了。在社区托幼中心里建更多床位,是她眼下最操心的事情。浏河社区紧挨着小学,苏玉梅常听到家长们反映,孩子们没有地方午休。在她的多方协调下,社区在原有托育资源基础上,新建了6~12岁儿童托管中心,提供近600个托管床位。同时,引进专业机构联合运营,招募“爱心妈妈”居民参与照料,聘请4名退役军人开展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形成了“社区+志愿+教育”联动模式。

操心“小”,也要关爱“老”。“母亲脸上笑容多了,还结交了不少新朋友。养老院建在家门口的党群服务中心,我们每天都能来探望。”社区居民曾荣的母亲王本杰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住进社区养老院之前经常走失,现在在养老院能得到细致照顾,家人很放心。

社区还引入第三方专业养老服务机构,为高龄、失能、失智、失独以及家庭照护困难的老人提供康养服务,解决辖区近500人的养老问题,有效缓解了家庭养老压力。社区充分发挥专业社工优势,为孩子们提供兴趣培养以及心理健康课程,为老人提供一对一的心理慰藉、健康监测以及组织各类活动,将专业社工力量注入到“一老一小”服务体系中。

善用志愿队伍,唤醒居民自管意识

浏河社区的鑫泰学苑小区房屋质量问题频发,物业公司、原业委会和居民之间矛盾不断。苏玉梅向业主介绍其他城市的物业管理先进经验,并将采用“信酬制”物业模式管理小区的议题交由业主大会表决。

“什么是‘信酬制’?”没有参加业主大会的居民提出了疑问。“小区内物业费、水电费以及各项公共收入,以信托的方式存入银行,设立由小区业主、业委会以及物业公司共管的小区专用账户。每一笔支出都由业委会和物业公司双方共同发起,业主可以查看和监督账户里的资金流水,收支账目公开透明。”曾经“上门吵架”的居民主动当起了宣讲志愿者。在充分了解相关信息后,全体居民一致同意采取“信酬制”物业服务模式,一系列难题在业主志愿者的推动下迎刃而解。

小区居民共同制定了小区管理公约和议事规则,成立车辆管理互助小组和环境卫生巡查小组加强管理,小区环境卫生整洁,车辆停放规范有序,电梯运行维保正常,新建了电动车充电桩和避雨棚,业主和物业公司的关系愈加和谐融洽。

“发动多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事半功倍。看到居民共享治理成果的笑脸,特别有成就感。”苏玉梅这样总结自己在社区工作中的体会。

(苏玉梅简介: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泉口街道浏河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曾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马思津 通讯员 庞芙蓉 祁琪)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