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

“和合”文化在基层生长

浙江省台州市是“和合”文化的发源地。“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在当地自古有之。在“和合”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中逐渐被赋予更多时代价值,成为台州“文化传万年、和合润古今、山海铸风骨、垦荒立精神、情义溢全城”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基底。

台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将“和合”文化融入社会工作,浸润基层治理体系,进一步增强治理效能,探索出具有台州特色的“和合善治”基层治理路径。

为调解打上文化符号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的礼让故事为人所熟知。在天台县老城区东门,也有一条名叫“让巷”的巷弄,自明代以来便是睦邻友好的象征。

巷弄虽短,文化却长。礼让传统在“和合”文化中得以传承。如今,天台县人民法院平街法庭运用土生土长的“和合”文化化解邻里纠纷,守护和睦关系,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我借用‘让巷’典故,跟大家讲讲邻里间互相谦让的道理。”在一次杨姓叔侄三人因房屋门口空地产生矛盾纠纷的案件中,平街法庭法官与村干部借用“让巷”故事释明谦让之理,并说明相关法律规定。典故讲完,大家气顺了,也敞开了心扉。最终,叔侄三人握手言和。

以“合”促“和”,这是天台县融合“和合”文化推进基层治理的小片段。天台县人民调解起源较早,通过组建“和合调解团”“天台义警”“和合姊妹”等志愿者队伍,让社会力量融入基层治理,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积极性,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治理新格局。

天台县的做法是台州市“和合”文化融入矛盾调解的一个缩影。台州探索建立以和为生、以和为贵、以和为泰、以和为美的“和合善治”调解模式,推动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化解在小”。截至目前,全市建立调解组织3588个,获评省级金牌调解工作室19家。

衍生基层治理品牌

近年来,台州将“和合”文化融入基层治理,深入挖掘“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善解能容”等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实施“和合”文化影响力提升行动,着力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软实力”,催生了和合民主恳谈、和合街区、和合村居等一大批“和合系”社会治理品牌。

路桥区蓬街镇积极应用“百晓议事”,让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处理各类纠纷难点问题。“百晓议事”借鉴“和合”文化中“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之道”等思想,引导双方互相礼让,以和为贵。议事过程邀请利益相关群众、“百晓议事”成员、律师等群体参加,向参与议事的各类主体通报议事内容和相关信息。2023年,路桥区蓬街镇全年矛盾纠纷受理数同比下降28.6%,12345市民热线工单受理数同比下降20.4%。

在临海市东塍镇东溪单村的慈孝广场,每年农历正月初六,都会举办“慈孝日”活动,评选十佳孝星、孝子孝媳、和合家庭等。当地将慈孝文化融入乡村治理,创立“慈孝宣讲队”,汇聚了村中长者、道德模范、青年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用乡音、传古训,拉家常、议村务,温情化解邻里纠纷。村民们用深厚的慈孝文化底蕴共同打造“和美东溪单”。

激发志愿服务内生力

坚持“德润台州”,台州将“和合”文化融入城市发展过程,围绕“积善群体”建设,进一步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助力基层德治。

在近期发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上,来自台州的郑志会光荣上榜“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6年来,郑志会走遍50多个山村,提着“移动药箱”无偿送药7000余次。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人加入公益送药队伍,逐渐撑起了一间“移动药房”,为大山深处的村民守护健康平安。

2023年,一支由郑志会牵头,韵达快递员、党员干部、热心市民等组成的“红蜂侠”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近200名队员“走千条路、进万家门”,无偿送药到家,并为山区老人提供测血糖、量血压、日常问诊等健康监测和用药指导服务。

在“和合”文化融入城市发展过程中,台州进一步健全志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激励保障、礼遇机制等,推动志愿服务成为时代新风尚。通过组织开展“党员干部带头亮家风”“家家户户年年晒家训”等活动,带动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已突破170万人。

(本报记者 赵雪)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