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共有非公有制企业31万余家、社会组织4381家、新就业群体逾10万人。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南通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认真领会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座谈会精神,准确把握任务要求,厘清“新”在哪里、“难”在哪里、“落”在哪里,着力健全党的组织体系、着力强化政治引领和服务管理、着力完善党建工作体制机制,扎实推动南通市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整体效能不断提升。
以“培基固本”厚植根系
南通市坚持新兴领域党员发展指标配额不低于1/3,每年在新就业群体中发展党员100名以上,为新兴领域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坚持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通过“单建+联建”“实体+功能”,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双有”(100人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有党组织、50人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有党员)比例均超94%,行业协会商会党组织覆盖率突破80%,新业态平台企业党组织应建尽建率达100%。推动组织体系建设重心从“抓覆盖”转向“优结构”,让组织组建真正从“有形”走向“有效”。
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同组织形态的新特点、技术变革衍生的新机遇等,要坚持向“新”而行。
抓在日常经常。坚持“常态比对+动态攻坚”。分类指导优化非公有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设置,结合登记、年检等节点推进社会组织党组织应建尽建,夯实筑牢党在新兴领域的组织根基。抓住重点关键。坚持抓龙头带全面,突出重点企业、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强化示范带动效应,推动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小巨人等企业组建党组织,与时俱进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抓严标准要求。持续深化南通市“2168”党建标准化体系建设(即实施“提升组织力、提高党建工作质量”的“双提”行动,建立一张清单,推进组织设置、班子建设、党员队伍、作用发挥、阵地建设、基础保障等六个方面标准化建设,健全八项基本制度),根据“两企三新”不同类别,分类指导“五好”具体要求(即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大力推进新兴领域党建工作规范化。同时,坚持党建带群建,协调群团部门共同推进新兴领域群团组织建设,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
以“凝聚赋能”激发活力
2024年,南通市组织130余名党建指导员深入园区、商圈、车间一线帮教促学。连续3年实施“助新成才”计划,共资助306名新就业群体学历深造、技能提升。推广“心新通”微信小程序,在“指尖”上实现党员学习、意见征集与积分兑换等服务。在新就业群体中,聘请65人担任兼职网格员、890余人担任网格信息员,组建120支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队参与基层治理。
新兴领域党建工作,“难”在思想凝聚难、利益协调难、教育管理难、作用发挥难等,要主动迎难而上。
加强理论武装。依托张謇企业家学院,筹建非公企业党建研究院,不断提升新兴领域党建科学化、专业化水平;推进党的理论进企业、进网点站点、进协会商会等,引领新兴领域健康发展。加强关爱凝聚。重点打造“1+6+N”体系,即建立一套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协调机制,实施基层站点建设、“问需解难·与新同行”大走访、“新心相融·通城好通”友好场景建设、社会保障扩面提质、助新成长成才、“新心向党·逐梦江海”主题宣传六大行动,常态化开展暖“新”活动。加强作用发挥。打造“新质赋能”品牌矩阵,激活行业协会商会能量,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会长牵手第一书记”活动,引导社会力量助农兴农;推动新就业群体党员向社区报到,汇聚基层治理“新”力量。
以“革故鼎新”强化支撑
南通市每年初召开“两新”工委成员单位会议,研究年度工作要点,及时公示成员单位、职责调整。注重加强行业党建指导,2024年市级行业党委完成“书记项目”22个,推进“创新项目”15个。不断推进“两新”党务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培训覆盖2000多人次,市、县累计拨付“红领津贴”700余万元。
新兴领域党建工作,“落”在健全管理体制、优化协调机制、压紧责任链条、加强要素保障等,要警惕落而不实。只有不断完善高效协同的工作架构,才能确保“统得起、兜得住、管得好”。
理顺领导体制。由市县党委领导、组织部门统筹、“两新”工委主抓,健全“‘两新’工委—行业党委—行业党组织”领导体系,稳固街道社区等党组织属地管理,上下贯通,提升“两新”工委运行机制效能。压紧责任链条。加快调整“两新”工委成员单位及其职责,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与组织、编制部门密切配合,推动将有关职责写入行业管理部门“三定”方案,压实“管行业就要管党建”责任。强化支撑保障。争取市管党费支持,延续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经费稳定投入机制;常态开展新兴领域党组织书记“红雁讲堂”活动,建设过硬党务工作者队伍;巩固提升“江海小蜜蜂之家”“好通驿站”等阵地站点,确保新兴领域党员群众可感可及、常用常新。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两新”工委书记)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