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嘉兴市持续完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打造社区服务综合体、城乡社区居民会客厅、小区睦邻议事亭等议事协商载体,构建“一体一厅一亭”矩阵,推进在村级议事协商过程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目前,全市已建成三星级以上社区服务综合体81家、居民会客厅1143个、睦邻议事亭1717个。2024年,累计开展议事协商活动6400余次,协商解决问题3800余个。
强化统筹规划
构建议事协商新矩阵
明确功能定位。优化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布局,建强议事协商综合阵地,研判协商社区发展规划、社区治理等“区域事务”。提升改造城乡社区“居民会客厅”,强化社区与居民互动融合,推进议事协商主阵地提质增效,共议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民生工程等“家园大事”。整合小区中心公园、休憩凉亭、文化长廊等公共休闲空间,打造居民“高兴来、愿意说、畅兴谈”的小区“睦邻议事亭”,拓展议事协商“微阵地”,共说居民需求、物业服务等“家常小事”。
完善制度配套。出台《嘉兴市城乡社区“居民会客厅”建设的实施意见》《嘉兴市“睦邻议事亭”建设工作方案》,制定《城乡社区“居民会客厅”建设和服务规范》《嘉兴市“睦邻议事亭”建设和服务规范》地方标准等系列配套制度文件,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机制,优化集政策宣传、休闲娱乐、建议征集、议事协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议事平台,形成涵盖区域、网格等不同空间范围的议事协商阵地。
优化流程规范。按照议事协商“确定议题—协商讨论—意见运用”三步法原则,规范议事流程,强化议事协商实践指引,同时注重因地制宜。如,桐乡市制定发布《城乡社区议事协商规范》县级地方标准,创造性地探索出“共识共为共享”社区议事协商工作法则;海盐县编制《睦邻客厅建设管理服务规范》《睦邻议事集》等,推动议事协商工作规范化。
强化双向联动
激发民主参与新活力
拓展需求定议机制。围绕居民最关注的加装电梯、停车难等切口小、关联广、与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运用“线上+线下”双线工作法,拓宽议题来源途径,解决“议什么”问题。依托网格力量,在网格员走访服务中及时收集社情民意,结合社区治理实际,确定议事协商主题。贯通“浙智汇”、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民呼我为”等数字化平台,从群众急难愁盼中寻题定题。
构建多方参议机制。坚持党建引领,多方主体共同协商、共同参与,解决“谁来议”问题。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等“三方协同互动机制”,健全网格长、网格员、居民小组长等为主体,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组织和辖区经济组织负责人等共同参与的协商组织体系。创新建立跨区域联动协商机制,实现区域联动发展。如,嘉善县干窑镇范东村、范泾村等8个村(社区)通过“共富”协商,联合打造“窑望丰赢 共富工坊”,抱团发展稻米、草莓等主导产业,实现聚资源、聚人心、聚合力。
建立议事闭环机制。注重从“规范议”向“议后怎么做”延伸,对议事协商形成的共识,村(社区)视情进行专题研究,分级分类转化落实,并通过公开栏、纳凉会等途径,及时向利益相关方公示协商结果。建立议事协商督导机制,成立由村(居)民代表、热心村(居)民等组成的议事协商督查小队,对议事协商落实情况进行全流程、全方位监督,实现议事协商成果“落地率”达到90%以上。
强化落实问效
提升基层治理新效能
推动协商成果转化。搭建“一体一厅一亭”矩阵,既解决了群众关心的问题,又发挥了村(社区)“调解器”的作用,让党群之间沟通更加顺畅,群众诉求更快回应,实现了协商成果由“议得好”向“办得好”的有效转化。如,南湖区新丰镇丰南社区召集居民代表议事协商,通过询问、摸排、测算居民需求,结合实地勘察,增设了车棚及充电桩,解决长期困扰居民的电动车“充电难”和“停车难”问题,营造了睦邻友好的居住环境,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激发群众自治活力。依托议事协商载体,广泛倾听民呼、征询民意、集中民智、发扬民主,涌现出了“五和众议”“天宁评谈”等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议事协商品牌,提升了居民自治热情,实现由“要我协商”到“我要协商”的角色转变。构建村(居)民代表“选、育、管、用、爱”全链条体系,提升代表议事能力,推动代表主动参与小区(小组)议事协商,维护村(居)民利益,激发基层自治活力。
实现阵地良性运转。健全社会力量参与议事协商阵地管理,鼓励创设多样化“合伙人”机制。通过党建引领“五社联动”,探索引导社会组织、社会慈善资源等社会力量参与,激活社区议事协商阵地运营核心动力。如,桐乡市梧桐街道东兴社区推出“共富咖啡吧”,引入市场主体,将部分收益以基金捐赠、提供公益服务等形式进行反哺,充实协商阵地建设的资金及服务支持,形成“造血式”运维模式。
(作者单位均为浙江省嘉兴市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