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层既是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的“源头”,也是提供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的“关口”。做好城乡基层治理,就是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有温度、有活力的基层社会,打造柔性善治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办好“关键小事”
办好“关键小事”就是要聚焦人民群众的重点需求,抓住矛盾冲突的关键环节,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改变过去强调上级部门决策输出的“供给导向”,形成以人为本、多方互信、协商共治的“需求导向”模式,对各类群体所处的实际情境、重点诉求进行综合考量,形成具有明确指向性的治理策略。
强化问题意识,在深入剖析、明确问题症结的基础上,因人、因地、因时、因事精准施策,发挥已有治理优势,提高治理效率。
善用市场化机制,通过服务外包、职能转移等方式将部分服务性工作交给社会,通过市场来调节,降低基层治理成本,促进“关键小事”更快落实落地。
激活“柔性引擎”
以人为本、有温度的治理不仅要关注矛盾冲突和重点问题,更要聚焦日常性的社会事务,激活“柔性引擎”,以内在的文化引导、情感联系强化基层社会的信任关系和价值认同。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水平,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保障。
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柔性治理价值,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发挥文化力量在基层治理中的教育引导功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涵养社会正能量。
重视培育更加积极的社会心态,从情绪、认知、价值观三个层面强化心理支持,以解决“实事”缓解“心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药”治疗“心病”。
增强多方合力
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健全体制机制,引导多方主体在党的领导下相互协作、产生合力。优化多方主体合作机制,增强基层治理的协同力,一方面要提升整个社会对于共建共治共享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要拓宽和畅通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激发多方参与的热情和创造力。
健全基层民主协商的体制机制,搭建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的平台。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不同群体之间的联系,将他们的力量整合到基层治理体系中来。
积极发展基层治理所需的各类专业性、社会性力量,加强志愿者、人民调解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等队伍建设,利用已有的科教资源加强专业化、职业化培养力度。
积极培育聚焦不同领域开展专业服务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完善公益创投、项目化运作、购买服务等制度,引导和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
强化科技支撑
要推动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以数据汇聚共享,织好群众服务网,为基层减负增效。
警惕大量智能技术应用所产生的数字超载,通过精简数据平台、精耕应用模块等方式提升各类政务平台的建设质量,将基层数字化建设落到实处。
打破条块分割的“数字壁垒”,促进信息互联互通,完善开放共享的双向输出反馈系统。注重加强对基础性数据的长期收集和综合汇总,为基层治理奠定数据和平台基础。
强化底线思维,注重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要完善数据安全管理的法律体系,建立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数据使用监督机制。
(作者单位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