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为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提供了重要制度遵循。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要求推进工作落实,打好“加减乘除”组合拳,让村(社区)干部轻装上阵,更好服务群众。
在解决有能力干事上做“加法”。破解村(社区)资源“有限性”和任务“无限性”的困境,必须坚持“减负”“赋能”双向发力,在事权、财权、物权等方面向基层倾斜,解决好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要推动人向村(社区)走。健全“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综合执法进小区等机制,促进人员、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严禁向村(社区)变相借调人员,坚持交任务与给力量相结合,让上面的“千条线”变成为基层排忧解难的“及时雨”。要推动钱向村(社区)投。坚持“权随事走、财由事定”原则,完善上级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将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对交由村级组织代办的公共服务事项,由相关单位提供必要工作条件。要推动政策向村(社区)倾斜。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赋予基层更多务实管用的支持政策,让村(社区)有资源、有能力办更多实事。
在解决有精力干事上做“减法”。为村(社区)减负赋能,减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导致的“无用功”“面子活”。 要给准入事项“划界”。重点明确哪些事项能够进入、需要履行什么样的程序、由哪级部门审批,同步厘清不同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职责边界,避免事事都向村(社区)压责任。要给材料报表“挤水”。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多用统计或相关主管部门提供的数据,力戒随意向基层索要数据,把村(社区)干部从诸多的材料、表格、台账中解脱出来,留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优服务。给证明事项“减量”。坚持源头治理,实施顶层设计、逐级反馈、左右联动的方式,动态完善不应由村(社区)出具的证明事项清单,大力推行网上核验、主动调查、告知承诺等方式,最大限度减少村(社区)出具证明事项。给指尖之负“解压”。加强政务公众号、工作群组规范化管理,让刷分、签到、打卡等回到正轨,推动干部从“群里吼”回归“实地走”,杜绝“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在解决有动力干事上做“乘法”。基层干部担子重、压力大、待遇低、出路窄,在松绑减负过程中,要用工作的价值感、成就感激励他们履职尽责、建功立业。能力提升上做“乘法”。强化岗位技能管理培训,突出案例式教学,提高“想透、说清、干实”的能力,善于“出题目、给思路、交办法、一起干、要结果”,使之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行家里手”。担当作为上做“乘法”。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建立健全乡编村用、定向选拔任用等机制,在职级晋升、评先评优、表彰奖励、选拔培养等方面向村(社区)一线倾斜,让优秀村(社区)干部的价值更好发挥、才能充分释放。效能提升上做“乘法”。建立健全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考核机制,全力做好薪酬待遇保障,激发村(社区)干部带头守正创新、服务群众的热情,增强职业认同,持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在解决有活力干事上做“除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初衷是把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工作中,不能就减负抓减负,要整体抓、系统抓。要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把为村(社区)减负与扫黑除恶斗争、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有机结合,重拳整治 “蝇贪蚁腐”“村霸” 、宗族恶势力等顽瘴痼疾,破“潜规则”、立“明规矩”,进一步推进村(社区)干部作风建设,净化基层政治生态,以清风正气护航干事创业。
(作者单位为安徽省淮南市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