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主动担当、锐意进取,推动各项工作全面铺开,为首都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坚持高位统筹
社会工作体制机制持续完善
为全面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北京市委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全力推动市委社会工作部组建和开局起步工作。
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强化高位统筹,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社会工作部门统筹协调、各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2023年底,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正式成立,标志着首都社会工作开启全新篇章。为加强党对社会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工作统筹,推动设立市委社会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加强全市社会工作的总体谋划与推进。以市委社会工作领导小组为统领,下设4个专项协调机制,建立“机制统筹、专班推进、部门落实”的工作模式,确保工作落实。同时,积极探索构建市级社会工作创新平台,推动解决社会工作中的资源、信息和创新动力问题。通过市区组织实施、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化运作等方式,推动实现社会工作供需精准匹配、充分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全市社会工作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建立“社会工作大讲堂”周学习机制,开展交流研讨,不断强化理论武装;组织开展“新部门新使命”大学习大讨论,印发20余项制度文件,深入推进政治立部、制度建部、学习强部、从严治部、作风兴部,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筑牢坚实的思想根基。
聚焦重中之重
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纵深推进
“天气冷了,屋里等单不用挨冻。”“饿了么”外卖骑手刘赛豪道出了新就业群体的心声。在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的“全时驿站”,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即便在凌晨1点也能自由进入,享受充电、热水等贴心服务,无惧严寒酷暑。东城区崇外街道的骑手友好移动餐车和“暖新驿站”,同样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提供了就餐、休憩的便利之所。如今,这样的24小时“全时驿站”北京已达1400余个,5683个党群服务站点和近万个群团组织及社会服务阵地向新就业群体敞开温暖怀抱,众多商户加入爱心联盟,为新就业群体送上专属消费礼包,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城市的关怀与温暖。
北京坚持“抓行业抓党建、管领域管人群”,层层压实行业管理和业务监管部门党建工作责任。突出机制有力、引领有魂,不断增强党建工作的辐射力、穿透力。目前,市、区两级成立120余个重点行业党委,在快递、互联网、餐饮等30多个重点行业开展党建引领行业治理实践,构建起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社会工作部门归口指导、行业主管部门党组(党委)直接领导、行业党委(行业协会党组织)具体负责、群团组织协同联动、属地街道(乡镇)支持配合的协同工作体系,将党的领导全面落实到行业治理各个环节。在北京市委“两新”工委的指导下,市委互联网企业工委持续规范平台企业算法,督促指导美团成立配送算法工作专班,进行7轮算法优化,实现订单调度更加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对骑手群体的关怀。同时,组织物业、快递、网约配送、交通运输、保安等5家行业党组织联合发布《首都新就业群体“友好之城”建设行动倡议》,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发展。
北京新经济组织总量庞大、头部企业优势明显、新兴产业高度密集,中小微企业近200万家,“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等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是党建工作的重点对象。北京大力推动新兴领域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聚焦重点企业、区域和行业,建强头部企业党组织,坚持抓总部带全网、龙头带全链,将党组织的触角向重点业务板块、区域总部、二级公司和合作企业、网点站点等延伸拓展。针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分类施策、精准指导,不断增强党建工作的辐射穿透力。目前,全市已建立“两新”组织党组织2.5万个,基本实现党组织应建尽建,为新兴领域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昌平区回龙观志愿者协会党支部书记刘强热情招呼前来活动的群众:“瞧,这里有2000多平方米,平时可以在这免费举办活动。借助这块场地,我们还搭建了一个公益图书馆,为周边居民服务。”
在基层治理实践中,社会组织是一支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也是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重要阵地。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以党建为引领,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组织深度参与基层治理和行业治理。北京现有1.2万余家登记的社会组织、9.5万个备案社区社会组织,其中包括900余家行业协会商会,他们广泛活跃在社会服务、基层治理等领域,成为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要的支撑力量。
“12月份我多跑了100多单呢!”常年奔走于石景山区天河街社区的美团外卖骑手沈永路感慨道。他打开手机快速扫码,不到三秒时间就顺利进入了封闭式管理的天河街社区。以往,很多小区对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的管理严格,沈永路和众多“小哥”因无法进入、登记繁琐等问题与保安有过摩擦,也给小区带来不少投诉。在新就业群体“友好之城”建设中,北京实施“多元友好、全面提升、深度融入”三项行动,打造社区、商圈、校园等8类友好场景1600余个,构建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体的1.35万余个服务点位,对全市24小时“全时驿站”进行功能提升,为新就业群体提供贴心服务,有效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同时,组建369支“小哥志愿服务队”,鼓励“小哥”担任“副楼长”“网格员”,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有效推动新就业群体从城市“管理变量”转化为“治理增量”。
夯实基层基础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家住平谷区镇罗营镇东寺峪村的郭先生,今年65岁,腿脚不便。因为快递只送到距他住址4公里外的山下,取快递便成了他的“心头病”。镇罗营镇为切实解决百姓“取快递难”问题,主动联系顺丰快递,在每个村里都设立了快递点,解决了快递到村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镇罗营镇通过推行网格化管理,贴心安排网格员提供上门送快递服务,真正做到把“村口”的服务延伸到“家门口”。网格员们还主动为购药困难的老年人代购药品,帮助有需要的村民采购生活用品、代收代缴水电费和办理社保医保手续。网格员的辛勤付出赢得村民的一致好评,称赞他们不仅是“服务快递员”,更是党群间的桥梁和纽带。
北京以深化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为重要牵引,以基层治理网格化为有力支撑,持续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强网格党组织,积极推进各类资源力量向网格汇聚,推动实现“多网融合”“一网通办”,提升基层治理的效率与精准度。
2024年,北京市积极落实基层减负政策,对社区(村)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进行了全面规范,有效减轻基层负担,使基层工作者有更多精力投入到为群众服务中去。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核桃园社区全面推行社区工作全科人才服务模式,如今,无论居民咨询何种事务,社区工作者都能以社区工作全科人才身份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受理,服务事项涵盖政务、物业、党建、公益4大类50余项,服务周到细致,提升了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北京针对社区工作任务重、人员少这一突出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加以纠治,助力基层去繁减负、轻装上阵。不断完善驻村干部和工作队、网格员等群体的考核激励制度,健全社区(村)工作考核机制,统筹规范督查考核事项。完善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考核机制,不断推动精准问责、规范问责,从看“痕迹”、看“形式”向看实效转变,让干部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落实中。推进减负机制长效化。巩固拓展减负成果,制定详细的减负清单和落实程序,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减负工作不断向治本深化。同时,把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固化为制度规范,实现从“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延伸。
“我每天上下班都是靠电动自行车,能不能给车找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海淀区西三旗街道梧桐苑社区居民李女士向社区反映了烦心事。社区党支部坚持“大家商量着办”工作思路,搭建“青年会客议事厅”平台,创新“线下开会+线上图文直播”方式,引导社区上班族积极参与到议事协商中来。
北京市持续强化基层民主协商,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协商议事厅和楼门院治理工作建设,规范社区事务,完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持续开展“社区邻里节”“近邻服务”“社区大课堂”等品牌服务活动,丰富社区服务供给,提升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强化工作融合
凝聚服务群众工作不断走实
社会工作面对群众广泛、联系群众密切、服务群众直接。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更好回应群众关切,维护群众利益。
强化市级统筹,加强人民建议征集与信访、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工作协同。运用日常征集、专项征集、实事征集等方式,发挥线上线下渠道作用,积极引导广大群众为首都工作建言献策。注重上下联动,完善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人民建议征集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形成“大家商量着办”“小院议事厅”等一批具有首都特色的品牌。打造特色队伍,发挥北京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建立特邀建议人制度,打造由专家学者及“两代表一委员”等组成的特邀建议人队伍,提升建议征集的专业性和精准度。
新业态蓬勃发展,新就业群体不断壮大,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开展人民建议征集的重要对象。围绕全市33万日活新就业群体的现实需求,北京市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专题座谈会、“骑手恳谈会”等形式,常态化开展建议征集,畅通新兴领域建议反映渠道。对反映集中的“进门难”等突出问题,除打造友好场景外,还发挥市委“两新”工委作用,协调相关成员单位共同推动解决。在问题解决的同时,还在学历提升、职业发展、权益保护等方面为新就业群体创造更好条件,助力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希格玛社区花园内宣传栏破损,花池旁有堆物堆料,请速来处理。”日前,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希格玛社区网格员刘兆逸在“关芯智巡”上传了照片及问题说明。中关村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张晓腾很快就在工作后台收到了问题情况及定位,不到10分钟,就有相关工作人员前去对问题点位进行处理。“关芯智巡”是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中积极探索数智赋能基层治理的生动体现。自2019年以来,从“吹哨报到”到“接诉即办”,再到“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北京由小切口入手,啃下群众急难愁盼的“硬骨头”,形成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凝聚服务群众的有效机制。
顺义区光明街道裕龙三社区与潮白河一路相隔,河道内排放污水、抛掷垃圾,违禁下河游泳、垂钓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针对种种不和谐现象和不文明行为,裕龙三社区老党员们自发成立了“星火志愿护河队”,通过常态化义务巡视,唤醒大家保护潮白河的意识。北京市构建以“微笑北京”志愿服务品牌为统领、立足重大赛会活动、社区(村)治理、专业领域和国际交流四大场景的“1+4”特色工作格局,持续完善具有首都特色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完善“志愿北京”服务平台,提升志愿服务工作质效,让志愿服务成为首都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加大重点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使用。目前,北京市共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8.8万人,持证人员6.4万人,较2023年增长25%。全市各级社会工作服务平台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9500余人,在服务“一老一小”、社区治理、困难救助等方面开展专业服务,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专业力量。
健全完善社区工作职业体系,加强能力提升,完善招聘、培训、考核等管理制度,持续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加强激励保障,常态化面向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和优秀社区工作者招录(招聘)公务员和事业编人员,激发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天地宽。“站在新起点,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指示和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以深化党建引领行业治理和基层治理为牵引,全面推进超大城市‘友好之城’‘首善之治’建设,持续做好凝聚服务群众工作,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首都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主要负责人表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将继续砥砺前行,为首都的繁荣稳定、人民的幸福安康贡献力量,书写首都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数据
◆中小微企业近200万家
◆建立“两新”组织党组织2.5万个
◆1400余个24小时“全时驿站”、5683个党群服务站点和近万个群团及社会服务阵地向新就业群体开放
◆1.2万余家登记的社会组织、9.5万个备案社区社会组织,包括900余家行业协会商会
◆打造1600余个涵盖友好社区、商圈、校园等8类场景的服务点,构建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体的1.35万余个服务点位
◆组建369支“小哥志愿服务队”,累计参与志愿服务时长超18万小时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8.8万人
(本报记者 汤珊珊 通讯员 尹利)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