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红桥街道红桥社区王三街上,不时能看到“一家亲餐厅”“一家亲商贸城”等以“一家亲”命名的店铺,各族群众以“民族团结一家亲”为纽带,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发展在一起,共筑美好未来。“针对王三街少数民族商户集中、兴隆街汉族商户集中的特点,街道和社区牵线搭桥,积极推进王三街与兴隆街商户结对认亲,定期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红桥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军介绍。
这是阿克苏地区推动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写照。阿克苏地委社会工作部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着力夯实治理基础、完善治理机制、凝聚治理合力,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组织
阿克苏地区深刻把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见效的根子在基层、重点在基层,持续用力抓基层、打基础。通过组织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深化“党旗映天山”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各族党员干部群众参观柯柯牙纪念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开展人民英雄、烈士祭奠活动,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进一步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支撑。
聚焦完善组织体系,阿克苏地区用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在横向上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协同,鼓励和支持企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基层治理,着力解决“一个部门办不了、多个部门办不好”的问题;在纵向上完善地、县、乡、村四级组织体系,打通“村(社区)党支部+村民小组(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架构,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组织和党员,建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阵地。
库车市“龟兹小巷”是保存最为完整的晚清和民国初期街巷格局,大部分居民因房屋年久失修而搬离,“空心化”问题凸显,通过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开展小巷改造提升,打造“花帽巷”“门巴扎”等旅游打卡地,“万字文”“四水归堂”多元文化符号吸引了疆内外大量游客汇聚,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和情感交流。
党组织在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阿克苏地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切口”破题,统筹社会资源,创新工作机制,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我们研究制定《地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若干措施》,创新开展‘未诉先办’‘接诉即办’、党员干部社区‘双报到’工作机制,把在职党员、志愿服务队、新就业群体等力量融入网格,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阿克苏地委社会工作部工作人员介绍。当地制定印发了《关于规范乡镇(街道)议事协商工作的通知》,推动搭建平台、明确内容、确定主体、创新形式、完善程序,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村(社区)“三务”公开工作的通知》,保障各族党员干部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在阿克苏地区柯坪县盖孜力克村,有这样一家特殊的矛盾调解处——“阿不力米提·托乎提调解处”,就设在阿不力米提·托乎提老人的家中。每天早上,阿不力米提·托乎提喜欢在村里散步。路过的村民看到他,都会热情地跟他打招呼;嬉戏玩耍的孩子们也会停下打闹,一口一个“爷爷”地叫他。阿不力米提·托乎提当过6年村党支部书记,深得村民信任。他退休后,经村民们一致推选,成了村里的矛盾调解员。
阿克苏地区深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指导村(社区)制定务实管用的自治章程,将村级协商程序嵌入“四议两公开”制度,推进社会公众代表列席参与各类决策事项,推动“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持续加强基层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队伍建设,实行“调解员+法律工作者+警务室民警”三方联合矛盾纠纷调解机制。
哪里有需求,服务就开展到哪里
英巴扎社区位于阿克苏市老城区,是由9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其中少数民族群众占总人口的40%。随着老旧小区改造升级,社区坚持“拆墙、连片、互嵌”工作理念,将辖区原来“各自分散、独门独院”的36个老小区整合为5个大小区,拆除影响各族居民交往交流的“隔心墙”,实现了从“分区而居”到“融合共居”的转变。
“社区从空间、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入手,积极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互嵌式社区环境,促进各族居民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英巴扎社区党委书记马永军说。
阿克苏地区坚持在服务中引领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各族党员干部群众结“技术对子”“师徒对子”“学习对子”,开展“邻里百家宴”“单元牵手行”“楼栋联谊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各族群众在来来往往、说说唱唱、聚聚聊聊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形成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共同体。同时,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最美阿克苏人、最美家庭、好儿媳、好婆婆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引领文明新风,以移风易俗“小切口”助推乡风民风“大文明”。
阿克苏地区制定12条暖“新”措施,打造“骑手之家”“暖新驿站”等服务场所,推行“友好社区”“微心愿”等做法,开展“一起益企”服务行动,出台惠企助企“大礼包”政策措施214条,拓展“强党建促发展”服务事项清单91个,解决企业职工、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困难诉求1.4万件次,办理实事好事2000余件,拉近党群、干群关系,持续巩固各族群众和谐相处、和睦相亲的良好局面。
(本报通讯员 王鹏发 畅怀璞)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