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外乡人,现在社区举办活动,大家一起参与、一起学手艺,亲得像一家人!”回族居民马大姐一边跟着汉族邻居蒸月饼,一边感慨道。这样的温馨场景,正是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大通县”)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探索互嵌社区治理模式的缩影。
近年来,大通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构建“平安”社区、“幸福”社区为抓手,不断拓展基层治理载体,促进社区民族团结,以“四引四融合”措施构建互嵌社区治理新格局。
党建引领,部门融合,形成合力
“社区治理,关键要让党组织成为‘主心骨’。”桥头镇八一社区党总支书记周敏指着墙上的党建网格图介绍。去年,社区党员在走访中发现,部分老旧小区因停车位紧张引发多起邻里纠纷。社区党支部迅速牵头召开议事会,联合物业、业委会和居民代表,利用小区闲置空地划出共享车位,矛盾迎刃而解。“党员带头干,心里踏实!”居民王大爷对此竖起大拇指。
大通县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组织“轴心”作用,结合工作实际和特色亮点,以“支部建在小区上”为抓手,打造“红色物业”,构建“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的治理架构,建立县、乡、村三级管理机制,完善联席会议制度,确立目标导向,明确职责,落实基层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主体责任,形成“组织活力迸发、党员作用彰显、服务发展有力、治理规范有序”的“四方联动”治理服务格局。
需求引路,服务融合,精准发力
“孩子放学没人管?来‘绿荫课堂’!”社区志愿者小张正忙着招呼家长。在社区,各族青少年每逢周末和寒暑假都会聚集在“石榴籽书屋”,由社区退休教师免费辅导作业。同时,开设了“民族文化小课堂”,让孩子们轮流分享本民族的传统故事。“孩子不仅成绩进步了,还交到了不同民族的好朋友!”一名土族家长笑着说。
针对各族群众需求,大通县各社区列出“民生清单”,明确职责、强化措施,解决居民实际困难。实施“暖冬课堂”“绿荫课堂”等项目,建设“未成年人成长驿站”“儿童服务站”“志愿者之家”等阵地,为各族群众互嵌共居、融入社区、和谐相处搭建平台;设立少数民族工作服务窗口,推动便利化公共服务;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爱老幸福食堂、电子图书阅览室等服务设施免费向各民族居民群众开放,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娱乐生活。“服务送到心坎上,日子过得有盼头!”群众纷纷表示。
宣传引导,形式融合,扩大影响力
“以前了解民族团结方面的政策仅限于社区宣传栏、横幅等,如今,干部干得扎实,群众了解得透彻。”“现在连我家孩子都能说出‘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民族团结真的入脑入心!” 居民们簇拥着聊天。
为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环境,大通县各社区充分利用“民族团结宣传月”等契机,开展系列宣传。利用横幅、LED屏、标语、发放宣传单等方式积极宣传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利用社区成立的“小板凳宣讲团”“阳光议事厅”“银龄宣讲团”等载体,深入开展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教育;开设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宣传栏目,大力开展主题宣传、网络竞答等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
资源引动,活动融合,永葆活力
“我们每逢中国传统节日都会举办‘我们的节日’活动,春节写对联、古尔邦节炸馓子、端午节包粽子,大家越聚越亲!”为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营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良好氛围,大通县各社区结合“我们的节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汇演、民族节庆等各类文化活动。
同时,以商贸融合商圈和城市会客厅为平台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如商贸展览、文化演出等,吸引各族群众参与,在激发商圈和会客厅活力的同时,增强民族凝聚力;依托丰富的文体设施和人才资源,组建中老年舞蹈队、乒乓球队、健身协会等各类文体组织,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一位退休教师感慨:“习俗不同心相通,这才是真正的‘石榴籽’!”
从“陌邻”变“睦邻”,大通县以“四引四融合”为笔,绘就了一幅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和谐画卷。正如各族群众所想所愿:“让每一颗‘石榴籽’紧紧相拥,才能结出最甜美的果实!”
(本报通讯员 钱志明)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