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蓝图”变成“幸福实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浙江省杭州市高新区(滨江)出台《滨江区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指南》,分类打造“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凝聚各方治理合力,共绘社区治理“同心圆”。

强化党建引领  

打造多方治理共同体

“建议加装道闸”“优化小区外面的车位规划”“规范停车收费标准”……西兴街道滨康二苑小区居民积极响应襄七房社区对于改善停车情况的议案征集,主动谈问题、提需求、聊方案。广集民意后,社区将问题摆到“台面上”,召集物业服务企业、业委会、居民代表等召开停车议事会,探讨破题之策,完善停车方案,有效缓解了小区停车难问题,实现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力、解民忧。

为打造多方治理共同体,高新区(滨江)还以“五社联动”激活治理动能,统筹发挥多方力量在基层治理中的协同作用。以“1+6+X”的模式健全完善社区社会组织体系,“1”是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6”是“一老一幼”服务、矛盾纠纷调解、青年发展等六类社区社会组织,“X”是个性化社区社会组织,常态化开展各类活动,积极链接并落地优质公益创投项目。

聚焦治理的专业化发展,高新区(滨江)推动社区治理队伍树立“治理+服务”理念,逐步成长为“社区规划师”;推动社区服务队伍树立“专业+项目”理念,逐步成长为“项目策划师”;推动小区(楼宇园区)协同队伍树立“合力+共享”理念,逐步成长为“小区调解师”。

构建文化认同  

重塑社区情感有机体

“这个小区居民真有钱。”这是长河街道观潮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夏月红在接待海威国际4幢3单元改造楼廊日常参观人员时最常听到的感慨。海威国际共有4幢12个单元,现已提升改造7个单元,居民累计自筹资金240余万元。

然而,只有经历了改造全过程的社区工作者和居民才知道,这背后所蕴藏着的是比“有钱”更深刻的逻辑:以党建为引领,培育居民“主人翁”意识,筑牢金字塔“塔尖”;通过“微服务”“微自治”“微议事”,延伸党群服务触角,积极吸纳居民骨干力量,夯实金字塔“塔身”;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稳固金字塔“塔基”。经过几个月的改造,地下楼廊从管道老化、墙面发霉、无人踏足的“禁地”,摇身一变成了集议事、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地下会客厅”,还摆上了乒乓球桌、沙发和茶桌等设施。楼廊改造升级后,不仅空间“焕新”了,居民们的心也更近了,彼此变得熟悉起来。

高新区(滨江)通过凝聚社区居民共识和文化认同,重建社区邻里互助传统,实现高效治理。依托“滨豆”体系搭建线上平台互助模块,居民可发布代取快递、代养宠物和植物等信息,以转让一定数额的积分或“滨豆”的方式给予报酬;线下开展“彩虹市集”等推广活动40余场,实现“线上+线下”的可持续运营,每月推动积分获取量达2万余个,有效促进居民交流互动。

迭代“产社联动”  

打造产城人融合新载体

不久前,浦沿街道火炬产业社区接到辖区内一家上市公司的求助电话:“我们最近想办运动会,但是找不到合适的场地,你们可以帮忙联系吗?”在了解具体需求后,社区工作人员积极沟通协调,主动帮助对接场地,获得企业和员工的一致认可。

高新区(滨江)根据高新产业特色和人口结构特点,迭代“产社联动”社区治理模式,将企业与员工转变为“社区居民”,打造企业版“熟人社会”。链接辖区丰富资源,开展青年夜校、大咖讲座等职业成长培训120余次,组织开展青创沙龙等活动30余场;为企业整合辖区会议室、健身房、食堂等共享资源,搭建“e谷早餐会”等企业协商交流平台,畅通产业社区内上市公司与上下游企业资源对接渠道,促成80多对企业达成合作。

在拉近企业“邻”里的基础上,产业社区积极探索矛盾多元化解路径,建立“产业社区—园区(楼宇)”两级议事协商机制,整合多方力量,成立园区矛盾调解微站,完善响应机制,处置警情联动190余起,信访事件60余件,重要矛盾50余件,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本报通讯员 张铭程)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