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三字诀”推进数字赋能基层治理(学思践悟)

郑晓红

中央社会工作会议强调,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统筹推进为基层赋能和减负。广东省汕尾市委社会工作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和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做好用活“社会治理中心”和“民情地图”,秉承“建、联、统”三字诀打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指挥部”,推进数字赋能基层治理。

紧扣“一网统管”“一网通办”,做实建设工作

建数字平台。以“民情地图”汇聚267万实有人口和32个党政部门435类数据,实现“一图尽览”;集成13类35个“平战结合”应用场景,涵盖社会治理、市场监管等多个重点领域,纳入省域“一网统管”建设试点;持续深化应用建设,将数字化转型延伸至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营商环境优化等领域,实现政务服务预约、叫号、受理、评价“四个统一”,推出信息公开、村务财务公开等功能,逐步推进“一网通办”。

建工作体系。在“1个市级社会治理中心+5个县级社会治理中心+56个镇级社会治理中心”的基础上,推动全市863个村(社区)全覆盖建设社会治理工作站,悉数配备“民情地图”平台,形成贯通市县镇村的工作体系。

建规范标准。出台《汕尾市三级社会治理中心和村级社会治理工作站标准化建设工作指引》,明确各级社会治理中心(工作站)工作职责及功能、场地、设备、机制等4方面要素保障要求,促进阵地规范建设。

围绕“搭建各方参与基层治理的平台”“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做实联系工作

联上下层级。突出抓好各级社会治理中心层级联动,立足当前县镇两级社会治理中心机构编制、人员配备、运维管理等实际情况,全方位开展新一轮排查摸底,摸清底数、掌握实情,把基层治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确保工作统得起、落得实。

联左右资源。依托汕尾市深化“民情地图”应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市社会治理中心一体化运行的优势,以深化“民情地图”应用建设攻坚行动为抓手,建立汕尾市直单位主要领导每月研究调度“民情地图”工作机制,联动“1个办公室+3个工作专班+52个成员单位”抓实数据清洗、场景评估、流程优化、业务培训等基层治理基础性工作。

联人民群众。依托“民情地图”开发“入户联心”应用场景,广泛发动驻村干部、村(社区)“两委”、网格员、村(居)民小组组长、村(居)民代表及机关干部、志愿者等“10+2”类对象“入户联心”,落实“每月遍访”制度,开展矛盾调处、建议征集、代办帮办等服务,解决群众身边事、关切事8500多件,收集意见建议4300多项。

聚焦推动形成“统分结合、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做实统筹工作

统合数据资源。立足“民情地图”数据底座,建立“民情地图”网格事件和应用场景每日研判分析机制,每日形成动态信息,向各地各有关单位通报,并视情呈报本级党委政府,为各级领导管理决策提供有效参考。同时,通过将公安警情、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信访事项等信息与“民情地图”网格事件进行比对,对基层“不愿报、虚假报”网格事件的情况开展逆向倒查,倒逼提升网格事件上报质量。

统筹指挥调度。依托全市统一的视频会议系统建立“日调度、周会商、月小结”工作机制,“日调度”依据“民情地图”每日研判情况,以“短、平、快”方式“一对一、点对点”精准调度问题单位,清单式督促整改,“周会商”与“月小结”则综合周期内突出问题,加强对有关单位和地区的统筹协调,在不增加基层负担的前提下,保障“民情地图”高效运行。

统揽联动处置。以社会治理中心和“民情地图”线上线下一体联动为着力点,统筹汕尾市社会治理中心对“民情地图”各类专题应用场景,特别是对全市关注对象、重点人员、重点场所、重点区域等现有已整合资源开展线上巡查和动态监测,重点关注影响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群众利益的有关事项,全面排查“弱信号”,迅速生成“强指令”,通过分拨流转、部门介入等方式,聚合专兼职网格员、镇村干部、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公检法司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等力量联动处置。

(作者系中共汕尾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