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不断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以社会组织发展、社会工作人才培育为出发点,有效整合资源,通过搭建载体、培育队伍、增强互动等方式,用活主阵地,育好领头雁,实现政社良性互动,凝心聚力做好服务群众工作,进一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搭建载体 释放基层治理新能量
盐官镇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等在基层治理中的基础功能,从社区(村)实际出发,提高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水平,回应居民多样化需求,积极主动为居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推动“自治”提升至“善治”,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以社区(村)硬件设施为载体,提升基层治理参与度。依托“居民会客厅”“养老睦邻点”“儿童之家”等平台,以服务居民为出发点,通过品牌建设、氛围营造、活动开展、人才挖掘、宣传推广等一系列项目实施,加强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凝聚力,全面提升基层治理平台建设,实现群众事“社工助、平台办”。
以社会组织项目实施为载体,扩大基层治理覆盖面。连续开展镇级公益创投大赛。每年3月初,面向社会征集公益创投项目,项目涉及退役军人、青少年、困难居民、新居民等多个服务人群,采取“线上+线下”齐下、“过程+结果”同抓的监测手段以及“督导全周期”模式,通过公益创投项目,提高社会组织专业服务能力,全面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以共富工坊平台建设为载体,增强服务工作影响力。把困难群众作为共富工坊运营的重要对象,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链接者,将日常走访中发现的有就业意愿和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信息,反馈给共富工坊,为其匹配合适的就业岗位,打通“社区(村)+企业+居民”的互惠通道,提升居民获得感和归属感。
培育队伍 焕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盐官镇不断创新工作方式,聚焦社区工作者赋能提升、志愿者学习实践、居民骨干挖掘培养,多管齐下,努力培育政治坚定、素质优良、心系群众、服务社会的基层治理先锋队,鼓励队员下沉到基层一线,展开各项工作实践,切实把好事、实事办到居民心坎上,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度。
赋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实施基层治理领军人才班计划,链接多方社会资源,提供培训平台,助推专业社会工作者成长;推行项目领办机制,围绕“基层治理”相关主题,邀请浙江财经大学专家团队开展教学培训,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能力,从而提升盐官镇基层治理水平。
优化志愿服务队伍,提升志愿服务动能。立足盐官镇实际,引导模范党员、社区能人等成为志愿者,扩充“潮聚共富”志愿者队伍,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开展“守望家园”“崇德向善依法兴善”和“5元经济”助困共富行志愿活动,为基层治理提供强有力的后备支持。
培育居民骨干队伍,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社区工作者在日常服务过程中,不断挖掘有能力、有意愿参与社区治理的居民,将其培养为居民骨干,以解决社区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其参与社区事务。如在社区“优美庭院”创建活动中,居民中的园艺爱好者作为“土专家”,向居民分享园艺经验,为社区治理增添本土力量。
增强互动 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将公益慈善与社区(村)治理工作相结合,加强双方在民生领域的互动合作,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增强社区服务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推动社区治理工作形成统分结合、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在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的同时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项目互助,推动家庭结对共建。海宁市洁宇残疾人之家在与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为期三年的专业化社会服务项目中,培养了一大批能人,依托这些能人,组建“潮曦”志愿服务队。该志愿服务队在“中华慈善日”“全国助残日”等时间节点开展专项志愿服务活动,与辖区部分困难家庭结对开展帮扶互助,有效提升了社会温度。
资源环流,实现校社慈善入户。盐官镇牵手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学生进社区开展社会调研活动的同时送爱入户,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帮扶困难群体,为“共享共富”注入新鲜血液。学生志愿者广泛参与社区(村)的志愿行动,为基层治理贡献青春力量。
多方联动,助力优质项目开发。盐官镇相关部门主动作为、协同联动,计生、残联、综治等条线共建共治,充分发挥各方优势,策划实施服务项目4个;妇联、关工委、团委等部门探索项目化运作模式,共同策划实施服务项目5个。各个部门吹响服务集结号,形成“政府+社工+平台”的共建共治模式,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率与质量。
(李惠新 骆婷)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