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在社会治理方面,广东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呈现倒挂现象。因此,城市社区从传统的街坊社区、单位社区等传统熟人社会形态向陌生人社会转变时呈现出成员复杂化、利益分散化、诉求多元化等特点,基层治理压力日益增大。单纯依靠行政管理和法治刚性手段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需要更为柔性的治理方式,提升社区凝聚力,增强居民认同感。
“创建熟人社区”工作方法(以下简称“创熟”)是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2011年提出、2021年起在南海区推广的柔性治理工作法。“创熟”工作法的核心是“重塑共同体”,包括情感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降低基层治理成本,增加社会资本存量,助推城市基层治理共同体建构。该工作法已经由广东省委社会工作部在广东省内进行推广,广州、深圳、惠州等地市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创新探索。湖南省长沙市、河南省商丘市、山东省青岛市等地也在探索创建熟人社区。
创建熟人社区有5个关键措施。一是坚持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强化基层党组织主心骨作用,完善立体式全覆盖组织体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组织力,搭建连心桥,确保治理有“魂”。二是厚植情感认同,通过常态化举办“书香文化”“百家宴”“邻里万花筒”等系列邻里活动,增强邻里感情链接。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构筑共同的情感联系和价值归属等,培育社区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文化和情感在社区治理中的“黏合剂”作用。三是整合各类资源,培育各类社区社会组织,探索建立社区党组织统筹、居委会主导、居民协同、物业服务企业参与的社区治理体系,将社区各类人才和资源整合到治理体系中。四是形成协商治理惯性,发挥楼长、巷长、街长作用,利用楼长微信群等及时了解群众需求,搭建诉求收集平台。通过楼道座谈会、小区三方联席会议、社区党群联席会议等平台,把居民普遍关心、利益有分歧的问题转变为公共议题,引导居民协商解决。五是共建公共空间,引入“创熟”团队参与老旧小区改造,持续对社区空间进行微改造,对公共空间进行共管。
创建熟人社区是政府以“助推”而非“强推”的方式介入,以促进社会交往、增强居民信任为出发点,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再设计与再安排,帮助社区居民跨越“熟人门槛”,引导社区居民提高公共意识,塑造建立基于法治、规则所形成的社区共同体。
目前,推广创建熟人社区方面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可持续性不足,现代城市社区缺乏农村的集体经济支持,依靠财政资金无法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无法支持社区社会组织持续壮大发展。二是文化赋能还需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缺少共同的文化根基和文化认同,如阳明文化、客家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未赋能基层治理,帮助不同的社区居民和群体间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三是社区服务有待进一步精细化。社区闲置空间仍较多,服务功能不够健全。四是仍需进一步介入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目前,引导居民参与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治理工作已有一定成效,但各类社区社会组织对特殊群体吸纳程度仍需加强,对各类矛盾纠纷的预防、排查、化解、跟踪的工作闭环有待建立健全。五是“创熟”理念和技术传播仍有待增强。目前各地对创建熟人社区的理解认识有偏差,在社区层面懂“创熟”理念和具体技术的人员少,专业人才不足。
未来,推广创建“熟人社区”,要统筹党建、治理、服务和发展,深挖本地区、本社区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文化赋能基层治理,完善社区调解体系,建立“创熟”传承和传播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作者单位为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