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精神开创贵州社会工作新局面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为什么要加强社会工作、怎样加强社会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做好新时代社会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党中央有部署,贵州见行动。贵州省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社会工作决策部署,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工作政策制度,有效夯实社会治理基础,社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贵州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贵州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社会工作决策部署,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工作政策制度。尤其是全省社会工作部门组建运行以来,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坚持抓部门组建、抓推动发展齐头并进、同向发力,以改革创新精神书写高质量社会工作崭新篇章。

关爱凝聚

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破题见效

“冷了累了,有地方歇歇脚了!”毕节市七星关区打造了36个“暖新”驿站,免费提供饮水、充电、休息场所,让新就业群体心头“暖暖的”。

近年来,贵州新兴领域蓬勃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如何把新兴领域人员团结起来、力量凝聚起来?新兴领域发展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全力抓实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持续扩大新兴领域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加强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指导员、党员队伍建设,抓好龙头民营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园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推进律师、注册会计师、税务师、资产评估等行业党建,探索推进货车司机群体党建工作,深化示范引领,切实推动新兴领域党组织组织力持续提升。

贵州省委出台《关于推动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后,聚焦推动新兴领域党建创新发展,省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贵州省新兴领域党建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不断强化政治引领,深入推进“两个覆盖”,保障和促进新兴领域健康发展。

全省社会工作部门把新兴领域党的建设作为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发挥省委“两新”工委工作机制整体效能,指导市县配齐配强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进一步强化“两新”工委的统筹协调功能。

针对新兴领域党建“力量弱”“作用发挥不好”等难题,在全国率先出台进一步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若干措施,从9个方面提出30项具体措施,细化111项工作任务,着力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同时,持续推动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部门将相关职责写入“三定”规定,压紧压实“管行业就要管党建”责任,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统筹协调、社会工作部门指导推动、行业部门各负其责、相关单位协同配合、乡镇(街道、园区)村(社区)属地管理的工作格局。

“有困难找支部”这是满帮集团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时的承诺。为更好服务货车司机群体,助推物流行业健康发展,贵州在全国率先建立货车司机流动党员党支部,开展货车司机群体党建工作,并将经验做法逐步推广到其他新业态中。

关爱新群体,凝聚新力量。贵州聚焦新就业群体所需所盼的“关键小事”,大力推进友好社区、友好商圈等“友好场景”建设,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可感可及的关心关爱,引导他们坚定听党话、跟党走。

各地积极推动新就业群体与城市治理“双向奔赴”,贵阳市云岩区委社会工作部扎实做好新就业群体服务工作,得到网约配送员赠送锦旗点赞好评;铜仁市建立了暖“新”一条街,方便新就业群体找到休息的地方;毕节市金沙县聘请30名外卖“骑手”担任食品安全监督员,引导他们争当行业先锋和基层治理“移动探头”。

党建领航,赋能发展。行业协会商会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2024年,省委社会工作部对全省行业协会商会党的建设和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摸排,部署开展全省性行业协会商会党建工作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逐步理顺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厘清对应管理关系,建立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省级联席会议,首批36家行业管理部门与174家全省性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对应管理关系,确保脱钩不脱管,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更好服务发展。

党建引领

基层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短短15个字,既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冷洞村党支部的治村法宝,也是全村1800余人的共识。

冷洞村在乡村治理中用好用活“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机制,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新路径。冷洞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贵州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围绕基层基础“强双基”,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总载体,持续优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着力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

在遵义市,播州区创新党建引领群众自治,建立村民组(小区)“红星党组织”370余个,搭建群众议事协商平台,建立“积分兑换”机制,选派红星指导员,组建“红星管事组”等队伍,全面激发居民自治活力。

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郎岱镇花脚村推行“寨规民约红十条”,引导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让文明之风吹进千家万户。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百泉镇百泉湖村成立组管委,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让村庄更加和谐美好。

“2024年国庆假期,村里接待游客2.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33万元。”一到节假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拱街道红阳村党支部书记吴敏就忙着张罗接待游客。“现在要填的报表少了,开会的频率也低了,我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走村入户,琢磨村里的发展了。”

基层减负,是提升基层治理整体效能的关键所在。全省社会工作系统聚焦“减负、增收、提质、拓渠、优考”全面发力,持续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推动落实村级基础数据“一张表”,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呈现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的良好态势。从2024年下半年起,省市两级财政进一步加大对村(社区)的补助力度,不断为基层减负赋能,全面激发基层活力。

同时,全力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持续加大社区工作者选聘力度,完成了每万城镇常住人口配备18名社区工作者的标准要求。对1.7万余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省级全覆盖培训,全面提升社区工作者能力水平。支持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和评审,推动与薪酬待遇挂钩。

用心用情

凝聚服务群众更加有力

社会工作面对群众广泛、联系群众密切、服务群众直接,必须用心用情。贵州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落实“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更好回应群众关切,维护群众利益。

每月5日、15日、25日,毕节市威宁自治县群众可通过县信访局设定的“书记县长接访日”,与书记县长“面对面”表达诉求。这是贵州领导干部主动下访的一个缩影。

全省社会工作部门会同信访部门充分发挥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大力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推进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和积案化解,切实把“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做细做实,有效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人民建议征集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制度设计。贵州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健全完善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制度,把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基层治理的“金钥匙”。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作为全国较早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省份之一,贵州目前实名注册志愿者有926万人。2024年以来,全省社会工作系统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常态长效化,协调联动行业系统力量,大力开展“温暖黔行”、文明旅游、平安建设、未成年人保护、应急救援、生态环保等各类志愿服务,“多彩贵州·志愿黔行”品牌持续擦亮。

如今,从城市社区到乡村一线,黔中大地到处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更多的社会组织和新就业群体参与社会治理。铜仁市积极培育“志愿同仁”志愿服务品牌、全力建设“志愿之城”;兴仁市着力构建“1+N+1”志愿服务体系、扎实开展“仁志者”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安顺市紫云县2025年“暖冬行动”志愿服务正如火如荼进行,“我奉献,我快乐”成为社会新风尚。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贵州积极推动“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不断厚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成长沃土,越来越多人积极投身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光荣事业。2024年全省报名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人数达3.58万人,同比增长20%;共4884余人通过考试,全省累计持证人数达1.48万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逐步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潮起江海千帆竞,迎风奋楫正当时。新时代新征程,贵州将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不断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持续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全面激发社会活力,奋力推动新时代贵州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李梦丹 通讯员 李雪 李唯睿)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