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营口市西市区滨海街道大水塘村总面积5.48平方公里,辖6个自然屯,常住人口4000人,村党委下设5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62名。近年来,大水塘村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通过创新拓展“党建+”融合模式、携手志愿服务共筑美好家园、挖掘乡土文化传承历史记忆为主的“三个抓手”,助推乡村治理工作提质增效,建设和美宜居新乡村。
坚持党建引领 赋能乡村振兴
“党建+干部”锻造过硬头雁队伍。大水塘村加强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素质能力。村里的领路人是位“90后”书记,他退役不褪色,投身乡村勇担当,带领村“两委”主动谋划,坚持党建引领,党支部牵头,持续为基层工作贡献智慧与才干。
“党建+组织”强基固本筑堡垒。大水塘村创新特色党建,把退役军人党支部作为“强党建、铸军魂”的重要工作,激励退役军人保持军人本色,在志愿服务、防险救灾、乡村治理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学雷锋、树新风”“关爱妇女促和谐”“国庆献礼”等主题活动贯穿全年,以丰富的党建活动形式,增强广大党员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可度和凝聚力。全面推广运用“营积分、惠乡村”积分奖励方案,通过积分奖励机制,激发广大党员群众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党建+产业”筑牢乡村发展基石。大水塘村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盘活村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2023年,以村企联营的方式,兴建河海农贸市场,为村民提供200余个摊位,解决就业300余人,并解决了周边占道经营问题,改善了道路环境和交通影响。
“党建+治理”打造宜居美丽乡村。大水塘村村民委员会积极申请村路修建项目,对高家屯、兴隆屯、新开河里进行排水管网改造,建设村域“四好农村路”,安装路灯,方便村民出行,保障乡村交通安全、治安安全。配备分类垃圾桶、环卫车和清扫工具,定期组织人员统一到各家清理垃圾。
“党建+民生”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坚持“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坚持“阳光三务”,认真实行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制度,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隔阂和疑虑。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通过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和申请临时救助金的方式不断提升民生救助兜底保障能力。完成灵活就业人员登记,做好就业公益宣传招聘活动,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就业服务。
凝聚军魂力量 点亮志愿之光
大水塘村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是一支特殊队伍。他们以志愿者的身份投身社会建设,成为一道独特而温暖的风景线。
2024年8月,营口市部分地区遭遇强降雨天气,发生暴雨洪涝灾害。大水塘村部分区域地势较低,暴雨导致很多村民家中积水。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第一时间响应村“两委”号召,迅速组织起来,将有转移需求的老弱病残、行动不便的居民转移到安置点和亲友家中。同时安排大功率水泵排水,尽快恢复村民正常生活。
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有的队员负责检查村内的安全设施,包括路灯是否正常照明、监控设备是否运行良好、消防通道是否畅通等,特别是在汛期到村民家中检测用电安全,帮助维修电路,切实保障广大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一旦发现问题,他们会迅速与相关部门沟通并协助修复。
随着村庄发展,环境直接关系居民的生活质量。然而,一些卫生死角、公共区域的垃圾堆积等问题逐渐凸显,影响了乡村的整体美观和居民的生活舒适度。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主动请缨,积极作为,为大水塘村打造了一个更加清洁、宜居的环境。
传承时光记忆 共建精神家园
大水塘村村史馆于2023年2月建成,通过老物件展列、图片展览和文字介绍等方式,记录大水塘村的历史沿革和变迁,深耕文化土壤,培育文化硕果。
为确保村史馆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村庄的历史变迁,村“两委”班子通过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挨家挨户走访村民、查阅地方志等方式征集反映大水塘村历史、文化、生活方式、民俗风貌发展历程的文字和物品等,逐步构建起了一个翔实的资料库。在征集过程中,不仅收集到宝贵的历史资料,也增强了村民对村史馆工作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村史馆的展览内容丰富多彩,通过生动的图文展示、实物陈列,让参观者能够全面了解村庄的变迁与发展,感受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为了美好生活不懈努力的坚韧与智慧。
(作者单位:辽宁省营口市西市区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