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信用体系的永联实践

金色的狮子摇头摆尾,火红的长龙欢快遨游,喧闹的锣鼓声声震天……随着2025年新春佳节的脚步渐近,永联村的“氛围组”已经忙碌起来。处处都是欢声笑语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随处可见的大红色为新春奠定红火的基调,写福字、剪窗花、贴春联等传统年俗活动纷纷上演,让永联村充满了欢乐、祥和与温馨。

永联村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1970年围垦建村,至今有54年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永联村以工业化牵引,带动城镇化建设。永联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坚持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共同富裕的基础,坚持在共同发展经济中,实现共同致富;在共同参与治理中,共享平安和谐环境;在共同创建文明中,共享品质生活。

永联的农村家庭信用体系,是由农村家庭文明创建逐步发展而来的。2004年,永联村成立了文明创建办公室,设立了文明家庭奖,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要求,细化为百分制考核办法,按照每人每年1000元的奖励标准,进行考核评价,全年家庭的人均得分,就是家庭奖励金额的折扣率。2005年,永联村获评全国首批文明村。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永联小镇上外来人口急剧增多,文明家庭评比工作只能在村经济合作社社员中进行,不能覆盖永联小镇的全体居民和所有家庭。于是,永联村取消了文明家庭的1000元奖励。文明家庭奖评比以精神激励为主,把凡是提倡鼓励的行为作为加分项,凡是禁止反对的行为作为扣分项,编制成考核评比标准,制成手册,发到每个家庭,并按家庭人均得分,从高到低划分区间,分别授予文明家庭“标兵户”“金色奖”“银色奖”和“铜色奖”4种奖项,授予相应奖牌,挂在每家门口。2019年7月,永联村实现了千兆光缆全覆盖、5G基站无缝隙,这给永联信息化、数字化村庄建设创造了条件。永联村与建设银行旗下的建信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文明家庭奖考核的基础上,建设农村家庭信用体系。

农村家庭信用体系的模型和具体做法是:永联村把农村家庭文明奖的得分称为“社区分”;把社会上的相关行为记录情况得分称为“社会分”;把居民消费行为得分称为“金融分”;把农村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事关信用的历史情况得分称为“基础分”。在获取了农村家庭的社区分、社会分、金融分、基础分之后,根据各类分值对信用评价影响的大小,赋予不同的权重,由此得到每个农村家庭的加权得分。将永联小镇6500多户家庭的人均得分,从高到低排序后,按合理的比例划分区间,赋予由高到低6个信用等级。

永联小镇上的每个家庭都有一个信用评价等级。目前,有3家银行在永联村发放了“文明贷”,凡是获A++信用等级的村民,可获得无实物抵押贷款50万元,获得A+信用等级的村民,可获得30万元无实物抵押贷款。同时,永联村与相关单位合作,发挥信用评级的作用,给不同信用等级的家庭赋予不同的权益,比如,信用等级比较高的家庭,可在永联数字生活馆内花1分钱就能喝1杯咖啡、免费进农耕文化园、免费看电影,买菜、加油等都可以享受打折优惠。

家庭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需要有基础和条件。近年来,永联村遵循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要求,突出以下三个方面,助力信用体系建设。

一是网格化管理。永联小镇有10.5平方公里,6500多户人家,近2.5万人。为方便实施信用体系,将永联小镇划分为五大网格,网格内下沉党员、网格员、志愿者、物业、业主代表五类人员,每个网格设置一个党支部,由网格党支部书记兼任网格长,由党员负责每个网格的各项工作协调,实现“党建引领、一格五员”的治理体系,并将市场化的物业服务、社会化的社区服务等服务内容下沉至网格,让居民实现“小事不出格、事事格中办”。

二是精细化服务。信用体系的建设和落地,离不开多维度、多元化的信息来源。永联村先后成立了永联爱心互助志愿者联合会、社会文明建设联合会、为民基金会、惠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惠民服务中心、橄榄绿退役军人工作室、悦合残疾人之家等,组建3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目前,有注册志愿者2800名,成立了23支文体队伍。志愿服务为老百姓提供了家门口的精细化服务,同时增加了获取信用体系信息的“触角”,扩大了评价信息的敏感度,量化了善行善举,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三是信息化支撑。农村数字化基础薄弱,信用数据怎样获取、信用画像如何精准、评价结果如何运用等,都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难题。永联村在抓好村民信息化素养提升、破除数字化鸿沟的基础上,聚焦数字产业、数字民生、数字治理,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先后建设了垃圾智能化分类管理系统、智慧安防系统、数字健康档案、数字康养平台、应急救援平台等,这些既为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基础硬件设施条件,又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部署隐私计算平台,为每位村民描摹“信用画像”,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不动模型动”,使信用体系建设更加严谨、科学、安全。

信用体系建设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永联村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的同时,人人争做好人好事、比拼提升信用评分等级,初步形成知信、用信、守信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宋世亮 吴佩华)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