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约四议三提醒” 走出乡村治理新路径

荔波县位于贵州省南部,总人口18.6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3.36%,主要有布依族、水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近年来,荔波县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采取“两约四议三提醒”工作机制,不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有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荔波县先后被评为“2020年度中国社会治理百佳示范县市”“中国数字治理百佳县市”和“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大土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板寨村、瑶山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两约”发起 促乡风文明

结合民意定“约”。荔波县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工作方案》,组织乡村能人、知识青年等共商起草村规民约,经乡镇党委政府和法律顾问审查后,进行审议和表决,确保村规民约合规、合法、合理。

示范引领守“约”。村“两委”带头履行村规民约,实行奖惩并与绩效考核挂钩。党员干部主动亮身份,在村规民约执行上率先垂范,接受群众广泛监督。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与群众签订遵守村规民约承诺书,让村规民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议”发力 促和谐稳定

群众动议。由自然村寨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寨管委)对群众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汇总研判,召开党小组、寨管委及时动议,按轻重缓急分类研判处理,对于村民小组能够自行协商解决的,由寨管委自行销号,超出职责和能力范围的报送网格员,保障群众诉求件件有回应。

网格商议。发挥好乡村振兴网格员和联户长作用,各网格员、联户长在网格内摸排走访,听取记录村民反馈的意见和事项,对寨管委、村民小组提交事项与寨老、乡村能人等进行商讨,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不能解决的移交到村级研判。

村“两委”审议。每月召开1次以上村“两委”联席会议,充分讨论“三重一大”和网格(村民小组)移交审议事项,意见一致后,形成议定审议事项和会议纪要,对需要评议的重大事项提交村民会议进行评议。

村民评议。每季度召开1次以上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围绕“说事、议事、办事、督事、评事”,对村“两委”和党员大会审议提交事项,以公开辩论、举手表决、现场投票、测评打分的方式进行评议,并在党建“心愿墙”“回音壁”上公布工作事项,明确目标任务、推进措施、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实行动态管理,确保任务落实、接受监督。

“三提”发声 促观念转变

事前“敲门”提醒。创新开展“敲门行动”,从党员、退休职工、包保网格员、联户长、大学生志愿者等群体中优选综合素质高、服务意愿强的人员组建“敲门服务”志愿工作队,深入群众家中、工厂企业开展环境整治、安全生产、森林防火等提示,积极化解群众纠纷,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确保“敲门行动”敲出温度、准度、干群紧密度和基层治理融合度。

事中“红脸”提醒。结合当地风俗习俗、村规民约、公序良俗等,在遵照合法性原则基础上,对家庭纠纷、邻里矛盾、环境整治、违规违建、建设发展等问题“敲门”提醒化解不了的,先后组织寨管委、包村“警长”、村“两委”化解,对仍不听劝解、不听安排、不按规定的提交矛盾纠纷委员会调处,实行“一般矛盾纠纷由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较大矛盾纠纷由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重大矛盾纠纷由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调处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特别重大矛盾纠纷由县级领导包保处置”的分级调处机制,实现基层“矛盾不上交、责任不缺位”。

事后“挂榜”提醒。积极推行“红黑榜”制度,切实用好正反面典型,制定《农村党员积分管理办法》和《村民积分管理制度》,建立“一户一档案、一月一公示、一年一奖惩”机制,设置农户“积分存折”,对参与村公益性活动、做好人好事等,实行奖励积分;对违纪违法、违反村规民约等,实行积分扣减。实行积分管理“红黑榜”制度,年底村民可凭“红黑榜”榜单和积分兑换相应奖品,享受惠民政策、利益分红。

取得成效

增强了村党组织战斗力。荔波县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通过抓党支部班子、抓党员队伍,着力建组织、搭平台、集合力、破难题,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把党员下沉在网格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为乡村善治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激发了乡村治理内生动力。荔波县在推进乡村治理进程中,聚焦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主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准确掌握村民的思想动态、利益诉求和矛盾纠纷,将矛盾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

弘扬了乡风文明正能量。荔波县充分用好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将乡村治理和民族文化深度融合。通过树立正向激励机制,推行“制家训、亮家风”“堂屋文化”等活动,弘扬新风正气,培树乡风文明。板寨村把弘扬红色文化与基层治理相融合,实施“1+3+N”治理行动,将红色文化融入村规民约,实行“一寨一策”,重点抓好环境整治、庭院美化等工作。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委社会工作部、荔波县委组织部供稿)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