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做好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必须以改革思维系统推进,突出引领性、传承性、多方性、专业性、时效性,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开展志愿服务要体现引领性。做好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党建引领是关键。一段时期以来,志愿服务工作资源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强大合力。体现引领性要坚持牵头统,统起资源力量,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积极作用,聚焦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等职责,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协调机制,搭建服务平台,破除联动壁垒,确保志愿服务工作有序开展、有力推进。坚持合理分,细分职能职责,推动部门、地方、志愿服务组织分领域、分类型、分阶段找准开展志愿服务的着力点、切入点,做到不同水平分类指导、不同问题分类解决,共同推进志愿服务“百花齐放”。
开展志愿服务要体现传承性。做好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守正创新是重点。志愿服务在我国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新时代对志愿服务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在新与旧的交织中寻求突破、实现飞跃。坚持文化传承守正,主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吸收借鉴过去好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新时代志愿服务要求,优化路径、改进措施,打造亮点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主动适应新变化,持续深化理念更新、机制革新、载体创新,先立后破、破立并举,找准志愿服务工作的突破口、破局点,定制“菜单化”服务项目,培育“精品化”服务品牌、拓展“多样化”服务供给,切实以新思路新方法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再上新台阶。
开展志愿服务要体现多方性。做好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多方参与是前提。只有发动各方力量广泛参与、有效参与,才能适应新时代志愿服务健康发展的多元需求。坚持组织引导,组建各类型服务聚焦、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队,推动党员干部带头参与志愿服务、弘扬志愿精神,在带动多方力量参与志愿服务上发挥关键性、基础性作用。坚持发动群众,畅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参与志愿服务渠道,把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培养成志愿服务的生力军,为群众提供多样化志愿服务。
开展志愿服务要体现专业性。做好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专业融合是方向。志愿服务工作覆盖范围广泛、服务对象多样,更需要专业支持、融合支撑。坚持专业发展,以志愿服务队伍专职化、能力素质专业化、政策法规专项化为导向,制定明确政策指导与规范标准,加强志愿服务队伍的培养和管理,科学配置专业人才资源,探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志愿服务”模式,助力志愿服务更加专业高效。坚持融合发展,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会工作服务站等各类平台,聚焦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文明实践、“一老一小”等重点任务,开展协同联动,链接各类优质资源,构建志愿服务条块融合发展路径。
开展志愿服务要体现时效性。做好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常态长效是目标。只有建立常态化的激励和管理机制,才能推动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坚持适时奖励激励,健全服务评价体系和星级认定制度,将志愿服务纳入相关评优评先标准,鼓励企事业单位对星级志愿者给予招聘政策倾斜;完善以精神激励为主的奖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志愿者和组织给予表彰。坚持及时规范惩处,健全监督反馈和约束机制,对于不遵守规定导致不良影响的相关组织和志愿者,常态开展帮扶教育、督促整改提升,维护志愿服务秩序性和纯洁性,保障志愿服务的规范性和公信力,确保志愿服务健康运行。
(作者单位为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