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坚持“先把服务做进去,再把作用带出来”,湖北省武汉市以志愿服务为切入点,聚焦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做到业态“新”在哪里、形态“变”在哪里、志愿服务就“跟”到哪里,为新就业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构建起上下贯通、条块结合的党建引领体制机制,变“服务对象”为志愿力量,持续推进志愿服务标准化、品牌化、项目化、专业化。
湖北省武汉市坚持“先把服务做进去,再把作用带出来”的理念,积极引导新兴领域各类群体融入志愿服务事业,构建全面动员、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志愿服务体系,做到业态“新”在哪里、形态“变”在哪里、志愿服务就“跟”到哪里。“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野。”武汉市按照“五个一”的方法步骤,实现志愿“火种”向下扎根、幸福生活向上攀升,为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凝聚磅礴力量。
建起一支队伍,助力“微光成炬”。通过组建各类志愿服务队伍,为新就业群体反哺社会提供多元路径。依托快递、外卖网点站点,培育“蓝啦A梦”“爱心蓝骑士”等一批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队伍,组织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常态化开展特殊群体慰问、义务代买代送、消防隐患上报等志愿服务活动。链接应急、消防等职能部门资源,加强应急救护、消防救援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持续提升新就业群体社会应急救护能力,实现从“服务对象”向“治理力量”转变。武昌区南湖街道引导网约配送员发挥自身优势,组建了“小区轻骑兵”、小区红十字志愿服务队、综合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和“小哥”普法志愿服务队等4支队伍,引导他们在送餐间隙开展环境清洁、普法宣传、安全巡查等服务。
化解一类难题,情耀“万家灯火”。找准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切入点,分行业分区域建强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熟门熟路”优势和“移动探头”作用,常态长效参与社区治理、环境整治、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提高参与基层治理效能。青山区指导美团武汉党支部选拔了一批热爱公益事业、熟悉社情民意、责任心较强的网约配送员,成立了钢城志愿服务队,队员活跃在大街小巷,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争当餐饮安全社会监督员、社情民意信息员、精神文明宣传员、城市生活服务员,成为基层治理中“流动的风景线”。
筑牢一个阵地,点亮“暖新港湾”。依托全市994个户外工作者驿站,着力打造新就业群体服务阵地,整合市、区、街三级职能部门资源,提供“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的基础服务,拓展“子女托管、安全教育、业务办理、车辆维修”等特色服务。推行小区、楼宇电子出入码,共建102个“小哥食堂”、106个“小哥友好小区”,解决新就业群体进门难、就餐难、休息难等问题。汉阳区依托“阳小驿”阵地及“江城小蜜蜂”“汉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说事”等线上线下平台,常态化发布各类活动内容、志愿服务信息,引导新就业群体发挥自身优势,就近就便参与基层治理,成为服务群众的“微探头”和“先锋队”。
打造一批品牌,创造“高光时刻”。建立志愿服务孵化基地,以“社区邻里节”“公益创投大赛”等活动为载体,培育孵化市级以上优秀志愿服务项目600余个。青山区依托“网约车司机之家”,探索“五色工作法”新品牌,充分发挥网约车司机流动性强、联系面广、影响范围大、把握地址准的优势,发布“招募令”和“英雄帖”,推动平台企业引导网约车司机到居住地街道、社区报到。组建5支“党建红”“活力橙”“环保绿”“文明青”“智慧蓝”志愿服务队参与志愿服务,累计提供爱老、助残、护学、送医等服务6000余人次,进一步促进新就业群体深度参与基层治理。
完善一套制度,永续“发光发热”。推广积分兑换制度,把新就业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情况量化为具体分数,设置多元积分兑换选项,通过积分兑换充电宝、书包等生活用品,实现参与、积分、回馈的良性循环。江夏区从快递、外卖行业中的党员“骑手”、骨干“骑手”中聘请若干名“移动网格员”,组建“红骑侠”志愿服务队藏龙岛小分队,发挥他们走街串巷、上门入户、流动性强等工作特点,通过“问题发现随手拍”“边送外卖边找茬”等方式,累计发现上报问题60余个,组织开展100余场志愿服务活动,新就业群体的城市归属感、社会认同感、职业自豪感与日俱增,变“为我服务”为“我要服务”,实现了服务与治理的“双向奔赴”。
(本报记者 范晓翌 通讯员 柯稀云)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