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壮马”强基,推动力量向基层下沉,破解“人少事繁”。基层治理,关键靠人。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能力过硬、经验丰富的基层治理队伍,源源不断地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大动力。
“服务户数多、不熟悉情况……是网格员在基层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就在一年以前,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乌达区滨海街道团结北路社区工作者张彩华还在为如何精准服务好群众发愁。
随着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深入推进,乌海市制定村(社区)“1+5+X”基层治理赋能清单,重点以做实人口精细化管理为“一个基础”,扎实推进组织、治理、自治、人才、保障“五个方面赋能”重点任务,探索拓展地区为民服务特色活动,常态化健全基层减负赋能机制,让在基层、懂基层的干部真正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加强镇(街道)对派驻机构及人员的管理,将部门派驻机构人员纳入镇(街道)统一指挥协调,实行“一支队伍管执法”,确保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建立镇(街道)“编制周转池”,采取“基本编制+附加编制”方式,按照一般不超过15%的调整幅度,精准保障镇(街道)重点工作用编需求。
“以前遇到难题没办法、没精力,现在有了制度、资源、人才等措施保障,负担轻了,我们为民办实事的劲头更足了!”有基层干部感慨。
一个个小区“华丽变身”,一栋栋老旧居民楼“换上新衣”,改变的成果不仅提升了城市颜值,也受到群众好评。“在小区改造过程中,街道干部和社区工作者付出了太多的心血,特别是新华西街道主任杨文波,经常来小区向我们征求对社区项目的意见建议和效果评价。”小区居民赞叹道。
乌海市把开展镇(街道)班子队伍“双晒”赋能增效提质活动作为深入推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有力举措,通过重点解决一批突出问题、认领一个民生项目等任务,进一步推动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主动联系网格(小区),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按照“一村(社区)一策”原则,乌海市建立工作事务准入审核和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厘清责任边界、明确职责职能,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活力。同时,从各领域推选优秀基层减负监督员20名,充分发挥其监督前哨、桥梁纽带作用,广泛收集基层单位和群众对减负的意见建议,及时对减负政策落地情况监督评议。
此外,乌海市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市、区两级建立市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领导小组),推动全市119个党群服务中心群众活动区域面积均超过70%,每万城镇常住人口配置社区工作者20人,全面推行网格化治理,建立“镇街吹哨、部门答卷”工作机制和网格员入户走访“三四五”工作制度,形成“出卷—吹哨—应哨—答卷—交卷—评卷”的工作模式。
(本报通讯员 刘弼臣)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