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聚力”赋能,基层治理提质增效。“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最多跑一次”等基层治理改革,是各方力量的智慧结晶,是依靠群众推动的创新举措。破解基层治理难题,要坚持各界参与,搭建沟通交流平台;要坚持技术助力,实现社区治理“资源一平台”“服务一站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东郊路126号,鄞州区四眼碶小学大门前人行道上,多个井盖缺失,有较大安全隐患,需及时处置。”鄞州区城运平台信息采集员兼“141”体系微网格员张素丽在工作群紧急报备。随即,她同步将事件上报至城运平台进行流转处置。
得知情况后,东胜街道樱花社区网格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核实并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同时联系相关部门及时修复。经过高效的“网格联动”,不出3个小时,这条“最美上学路”上的4处井盖均修复完毕,及时消除了居民脚下的隐患。
这是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社会治理中心探索创新镇街综合信息指挥室“366”工作模式的一个缩影。
何为“366”?即配备3类岗位,推动力量集成。迭代升级“141”(一个中心〈综合指挥中心〉+4条跑道〈党建引领、经济生态、平安法治、公共服务〉+网格)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打造综合信息指挥室的中枢作用,通过配备综合指挥岗、综合政务岗和执法协调岗,加强综合信息指挥室工作力量整合,统筹镇街各项事务开展。整合6大平台,推动信息集成。以实现信息“从一个口子进、从一个口子出”为目标,将OA政务平台、公共事务受理平台、民呼我为、靖安通、城运平台、大综合一体化等六大平台,整合归集到基层智治综合应用进行统一流转处置,切实提升基层治理问题的处置实效。优化6项机制,推动职能集成。进一步落实指挥权、督导权、考核权,优化信息汇集、流转交办、指挥调度、会商研判、督导闭环、考核评价等6项工作机制,实现信息流转“一屏统揽”,推动事件处置全过程追踪和全流程闭环。
“366”工作模式是鄞州区在市委社会工作部指导支持下的一次探索。该模式将镇街综合信息指挥室整合升级为集信息汇集分析中心、问题流转督办中心、任务协调指挥中心、工作督查考核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四大中心”,将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全部纳入“一网统管”,实现诉求高效处置。
一系列举措取得了喜人的成效。在东胜街道,以往六大平台平均每月的4000余项民情信息对应8个科室(条线),现统一归集到街道综合指挥室流转、调度和督导后,平均每件办理时间由以往5天缩减到3天,有效处置率提高到96%;潘火街道联合综合信息指挥室、城建办、平安办等部门对沧海路无证废品回收点多次进行联合检查整治,啃下难啃的“硬骨头”。
同时,鄞州区社会治理中心创新实施“网格+”治理模式,积极探索网格划分科学合理、力量配备充足有力、机制运行高效协同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效能。
一方面,不断扩充网格组团力量,创新“网格+物业”“网格+交警”模式,依托“专属通、一格两群”等平台,引导物业职工、一线交警充分发挥信息采集优势,快捷准确地收集治安隐患、消防安全、安全生产等各类安全隐患问题。另一方面,创新“网格+金融”“网格+国球”模式,与金融机构合作,以“管理卡、银行卡、五一卡”等三卡合一形式,为全区网格员定制“网格化服务管理卡”,实现全区网格奖补统一、网格员优惠福利统一,为网格服务力量充分赋能。
(本报通讯员 戴卿颖)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