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约”的新力量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助力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成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点工作之一。发端于基层实践的“窗帘之约”,因形式简单、老年人易操作、工作人员易查看等特点成为多地不断发展并推广的服务模式。通过查看高龄独居老人是否拉开和关上窗帘,在不打扰老人的同时,确认老人平安。

如今,参与这场“爱之约”的群体在不断壮大,从社区网格员到快递员、网约配送员,从青年志愿者到“银龄”力量,越来越多的新力量参与其中。

以“新”助老 新兴力量展担当

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龙桥街道锦绣社区春都华府小区,网约配送员李兴保送完了手头的订单,并没有着急离开,而是在小区的几栋楼下转了一圈。

“这几栋楼上住着几户高龄独居老人,看到他们的窗帘都拉开了,我就放心了。”李兴保说,如今,他在送外卖之余,又多了份牵挂。

李兴保的牵挂源自“七点半拉窗帘”行动。针对社区独居老人多的实际,锦绣社区推出“七点半拉窗帘”志愿服务项目,与辖区新就业群体建立合作,拓展服务时间,增强服务的灵活性。

“每天,外卖小哥都会趁早晨配送的间隙在小区里转一圈,查看独居或孤寡老人是否拉开窗帘。”春都华府小区网格员翟胜男介绍说,如发现老人暂未拉开窗帘,便第一时间通知结对网格员,随后网格员便会电话联系老人或上门询问老人身体情况。“这样既不过多打搅老人的生活,还能第一时间了解老人的情况。”翟胜男说。

目前,兖州区已有600余名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参与“七点半拉窗帘”行动。在守护老人平安的同时,“七点半拉窗帘”行动也提升了新就业群体的城市归属感,推动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学院街道中心城区气象台社区是老旧社区,独居老年人居多。为此,社区成立由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组成的“气象游侠”志愿服务队,通过一人包一片的模式,与辖区内的独居、孤寡老人建立“窗帘之约”,在弥补网格巡查空档期的同时,实现对特殊群体的全方位关爱。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灵武市城区街道西昌街社区坚持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将党建联席会议单位及新就业群体纳入志愿服务队伍,号召新就业群体与社区独居老人共签“窗帘之约”,通过在配送过程中查看老人窗帘是否拉开的方式,确保老人安全。

以“老”助老 银发力量有作为

上千名志愿者,1200多个日夜,13万张照片……在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数百名高龄独居老人和志愿者们的“窗帘之约”已经持续了近四年。

家住杏花岭区迎春小区的谢淑英老人今年已有93岁高龄。一天早上,她发现自己的手抖得停不下来,还没来得及拉开窗帘,志愿者就上门了。大家一问才知道老人把药吃错了。谢淑英患有心脏病,需要长期服药,她把几种药混放在糖果盘子里,其中治疗糖尿病的药被她误吃了6颗,引发手抖症状。志愿者们立即找社区医务人员为她做检查,同时检查老人家里的药,发现大部分药品已经过期后,提醒老人不要再吃。

这样被守护的老人在杏花岭区有400余位。“窗帘之约”志愿服务的发起者是社区退休老人张建中。退休后,张建中想找点事做,于是和妻子一起,与社区十几名高龄独居老人约定每天查看窗帘,随着加入“窗帘之约”的老人越来越多,志愿服务队伍也不断壮大。

“加入的志愿者大多六七十岁,为了方便老人和志愿者,我们约定老人每天定时开关窗帘,志愿者早晚两次到老人的窗外拍照打卡,对老人在家情况进行统一记录,避免遗漏。”张建中说。日复一日,志愿者坚持拍照、发群、报告老人平安、做好核对管理,守护窗内平安。

无独有偶,对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恒通社区的81岁老人郝素云来说,每天早晨和傍晚都抬头看一看别人家的窗帘,已经成了习惯,这源于郝素云所在的“暖宝”志愿服务队与社区一群独居、高龄老人签订的“窗帘之约”。

“暖宝”志愿服务队是一支平均年龄70多岁的志愿服务队伍,队员们制作出一批带有“窗帘之约”字样的窗帘,安装在小区十几户高龄独居、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中。老人们每天早晨7点半左右拉开窗帘,傍晚6点多拉上窗帘,只要窗帘按时开合,便代表了老人安全,志愿者们便可以安心离开。如果出现异常,志愿者们便会上门查看,防止意外发生。

“我们现在有25名志愿者,其中11位是党员,年龄最大的87岁,最小的也有62岁。”郝素云说。在“窗帘之约”等爱老敬老志愿服务中,越来越多老党员挺身而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

(本报记者 杜蓉)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