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多地开花 基层治理活力满满

2025年春节期间,全国多地“村晚”精彩上演,为群众送上了一场场民俗文化的饕餮盛宴。各地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村晚”成为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重要抓手。

从台下到台上 村民变“主角”

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张前村,“村晚”已经成为村民过年的“标配”,这一习惯已持续6年。而这一场场热闹的“村晚”发起者兼总导演,却是一名大学生志愿者。

2019年,就读江苏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大一新生王召阳,假期来到张前村开展社会实践,从此与这个村子“结缘”。在实践期间,王召阳发现张前村由于老年人比较多,本该喜庆热闹的节日,村里却显得冷冷清清。“春节本应是热热闹闹的节日,就想着怎么能带着大家热闹热闹,所以办起了‘村晚’。”

在张前村党支部书记宋飞的大力支持下,首届“村晚”上演。“当时也没啥经验,硬件软件也不够,准备了6个节目,没想到去看的村民有100多人。”王召阳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说。村民们的热情呼应和观看,让首届“村晚”成功举办。这也让王召阳深受鼓舞,他决定将张前村“村晚”一直办下去。目前,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民、大学生志愿者齐参与,“村晚”已连续举办6届。

当前,各地在党组织引领下结合自身特色,展现当地的传统文化,为村民们带来了一场场独具乡村文化魅力的视觉盛宴。

“都是我们自编自演的节目,年味很足,大家也都爱看。”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板桥集镇双鹿村“村晚”现场,村民纷纷点赞道。如何发挥基层群众主体作用,持续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双鹿村党组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立足群众需求,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百姓“村晚”等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镇党委发动村民中的文艺爱好者与县文化馆演职人员同台献艺,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

文旅融合 多方共同参与

英歌舞的激昂、潮语讲古的韵味、潮剧的深情……由广东省委社会工作部、省文明办指导,省文联、省志愿者联合会主办的“粤治·粤美‘村晚’迎新春”活动春节期间在广东如火如荼展开。

从“村晚”筹备到演出,都离不开党组织的引领、村民主体的参与和社会力量的助力。在云浮市新兴县翔顺社区,居民们利用工余时间排练节目,用歌声、舞蹈传递邻里深情;在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街道,社区工作者与小学生共同朗诵《奋进青春》,唱响新时代的奋斗之歌;在中山市沙溪镇,耄耋老人和童声合唱团共同演绎,让文化的根脉在代际之间延续。这一幕幕场景,不仅是文化传承的生动写照,更展现出基层文化建设的蓬勃活力。

“村晚”的精彩呈现,也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在此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把“村晚”作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广东省文联、省志愿者联合会积极组织文艺志愿者深入基层,为节目编排、舞台设计提供专业指导;各地文艺家协会、行业协会商会通过结对帮扶,为乡村文艺发展贡献智慧。专业文艺工作者与乡村能人携手共进,让“村晚”在保持泥土芬芳的同时,焕发出艺术的光彩。

在上海市闵行区华漕镇赵家村,村党总支把“村晚”办成了促进乡村产业和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的“流量”入口,推出融文艺演出、年货集市、文旅体验于一体的嘉年华,邀请本地村民和外籍友人共同参与,展示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发展成果。

“村晚”火爆的背后,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体现,也折射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喜人变化。

“太接地气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甘晓燕说。崇左市扶绥县渠黎镇蕾陇村“村晚”有28个节目,包括歌曲、舞蹈、小品和乐器伴奏,村民们既是导演也是演员,既是组织者也是亲友团。春节假期,崇左市各地共上演500多场“村晚”,吸引上百万观众现场观看。

从“小欢喜”到“大联欢”,从“自娱自乐”到文旅融合,“村晚”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由村民唱“主角”,多方齐发力,展现了欣欣向荣的乡村精神面貌,更凸显了多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巨大潜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报记者 于佳)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