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在云南省普洱市野鸭塘河谷咖啡庄园内,一片片咖啡树随风摇曳,红彤彤的咖啡果挂满枝头,庄园内游客的欢声笑语溢满山间。
普洱市是我国咖啡主产区之一,全市咖啡种植面积和咖啡产量均占全国的48.2%。近年来,围绕“千年茶韵·一城咖香”城市名片定位,普洱市加大咖啡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力度,以产业集群党建为核心,建强组织体系,打破政府、产业链、经营主体的沟通壁垒,促使资源共享、发挥集成效应,推动咖啡产业快速发展。
荒山种咖 创业维艰
十年前,这片土地却是另一番景象——杂草丛生的荒坡上,零星散布着几户种植咖啡的农户,他们守着祖辈传下的几亩薄田,却始终走不出“种豆得豆,卖豆难销”的困境。咖农华红林便是其中之一。
2013年,华红林承包了50亩荒地种植咖啡。然而,现实很快浇灭了他的热情。咖啡豆收购价连年下跌,加工技术落后,销路单一,甚至连去银行贷款都因缺乏抵押物被拒。像华红林这样的咖农,普洱有成千上万户,因产业链分散、缺乏组织化陷入“高产低效”的怪圈。
为破解咖啡“高产低效”难题,普洱市在思茅区试点开展咖啡产业集群党建,由区委社会工作部牵头整合市场监管、茶咖发展中心、行业协会等力量,成立咖啡产业党委。
咖啡产业党委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摸家底”。5名产业党委委员带着团队走遍思茅区登记注册的162家咖啡企业、咖啡庄园和咖啡馆,按照经营状况清、党员队伍清、负责人信息清、党组织覆盖清、群团组织建设清、党建指导员派驻清“六个摸清”标准建立数据库。
经过摸排发现,许多企业“各扫门前雪”的惯性思维根深蒂固。“有的庄园主担心共享技术会被竞争对手学走,有的企业宁可低价倾销也不愿联合定价。”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杨芳在笔记本上重重画下几个问号。
党建破局 对症下药
咖啡产业党委将党组织建在咖啡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打破咖啡企业“各自为战”僵局,制定《思茅区咖啡产业党建工作实施方案》《普洱市思茅区咖啡产业委员会工作规则(试行)》,引导7家规模较大的咖啡企业率先成立党支部,组织开展7场次产品研发、电商运营等创业就业培训,培训返乡创业、产业人才1250人次、咖农3200余人次。
从产业发展相关部门为44家咖啡企业“一对一”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指导党建业务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引导50家咖啡企业员工和192名咖啡馆从业人员加入工会组织,着力做好咖啡从业人员思想引导等工作。同时,推行“党建+协会”工作模式,积极动员300余户经营主体加入咖啡协会,搭建主管部门和经营主体议事协商平台。
“党建确实能解决实际问题!”咖农许保昌感慨。在一次党支部会议上,他提出贷款难的问题,没想到第二天产业党委便协调金融监管局和银行上门对接。最终,通过“兴咖贷”,许保昌成功申请到50万元资金,升级了加工设备。据统计,咖啡产业党委积极协调各方资源,推出 “兴咖贷”等金融产品,累计向29家咖啡企业发放1.1亿元贷款。
为了更深入破解咖企发展难题,普洱市委社会工作部会同思茅产业园区党工委推出党建引领市直部门轮值服务机制——每月由党建工作指导员收集企业需求,组织市直部门到园区开展有针对性的“轮值服务”,现场为企业解决难题。在2024年9月的轮值活动中,奥莱咖啡庄园主杨春宏抛出一个“尖锐”问题:“我们的精品豆在国际市场能卖到每公斤80元,但国内中间商压价到30元,利润全被吃掉了!”市商务局参会人员当即表态:“我们来搭平台,帮你们直供终端市场!”
2个月后,百万流量助力咖企活动在思茅区茶马古城举办,首批签约的10家咖啡庄园销售额同比增长120%。自轮值服务活动启动以来,已协调金融监管局组织金融机构开展轮值服务7次,帮助企业解决4.75亿元融资问题。
“头雁”带动 “咖旅”融合
90后“咖二代”杨鸿简是咖啡产业党委重点培养的“红色头雁”。在他的野鸭塘河谷咖啡庄园里,游客不仅能品尝到醇香的普洱咖啡,还能体验“一粒种子到一杯咖啡”的全过程。
“去年‘十一’期间,我们一天就卖了500杯咖啡!我要让年轻人看到,在家乡也能干出一番事业!”杨鸿简笑得灿烂。他还利用电商直播,将普洱咖啡卖到全国,发起“咖啡种子计划”,免费为咖农提供技术培训。杨鸿简的团队有12名青年创业党员,他们开发的“咖啡盲盒”成为网红爆款,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如今,类似这样的“咖旅融合”咖啡庄园已遍布普洱。普洱市通过抓咖啡产业集群党建,已覆盖种植、加工、销售、文旅全环节,打造城市咖啡主题街区3个,引导全区入驻咖啡消费实体170 家,电商销售主体超 300 个。以思茅区南岛河咖啡主产区为切入点,依托野鸭塘河谷、小凹子等7家精品咖啡庄园,开发围绕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 “咖旅” 线路,将党建工作与咖啡产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已累计接待游客 22 万人次,咖旅经济初步形成。2024年,全市咖啡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带动12万咖农致富,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本报通讯员 秦泓深)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