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伤害保障为新就业群体护航

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这些新就业群体日复一日在烈日骄阳下工作、在风霜雨雪中奔波,他们的职业安全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为破解新就业群体保障难题,国家积极推进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建设,自2022年7月起,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海南、重庆、四川等7省市的美团、货拉拉、曹操出行等7家平台企业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优先解决最紧迫需求

2024年6月,北京一条街道旁的大树被风刮倒,正在送餐途中的网约配送员刘宇在驾驶电动车经过时摔倒,导致手部、腿部受伤,上报美团平台后,平台客服协助他提交了职业伤害保障理赔申请。“一开始我觉得自己没交过保费,担心费半天劲报销不了。”刘宇说,没想到几周后,就收到了职业伤害医疗费报销费用,工作人员还通过电话向他询问了受伤情况以及是否需要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随着我国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的发展,以快递员、网络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灵活就业为主要特征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模迅速增长。新业态用工模式凭借其创新性与灵活性,在工作时间、工作地点与管理要求上突破了传统用工的固定性。然而由于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为前提,劳动关系尚不明确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仍难以获得工伤保险覆盖,职业伤害如何保障成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紧迫问题。

记者了解到,职业伤害保障是一项参照工伤保险建立起来的新型社保制度,将工伤保险从职工社保的“五险”中独立出来,与是否具有劳动关系解绑,优先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最紧迫的职业伤害保障需求。目前,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省(市)职业伤害保障待遇主要有医疗、伤残、死亡3项。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在7省市7家规模较大平台企业开展的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累计参保已超过1000万人。

按单缴费契合职业特点

“职业伤害保险真是帮了大忙!”杨师傅是江苏省江阴市某即时配送平台的一名骑手。一年前,杨师傅在配送途中撞车受伤后,发起了职业伤害保障报案。很快,平台服务机构打来电话,为她讲解注意事项。后来,杨师傅在线将诊断报告、就医发票等信息提交给保险公司,经鉴定符合出险标准。算上医药费、生活保障费、伤残补助金等,杨师傅总共获得赔偿和补助5万多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同于传统工伤保险,平台为员工办理职业伤害保障时,不需要以绑定劳动关系为前提,不再以工资总额作为缴费基数,而是采取一种新的计算方式——按单缴费、每单必保、每人必保,由平台按照上月总单量缴费。以外卖平台为例,网约配送员出险后,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手机APP中的“一键报案”申请职业伤害保障理赔,并在平台客服协助下提供事故现场影像资料、报警记录、诊断证明等申报材料。

据了解,平台缴纳的职业伤害保障费及其利息收入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统一管理,在工伤保险基金中单独设立职业伤害保障费收入科目。在美团等平台上,网约配送员可以发起“一键报案”,将相关材料交由当地人社局认定后,即可获得相应报销和补偿。

职业伤害保障的保障范围框架与工伤保险相同,并明确执行平台订单任务期间是“平台订单任务完成后一个小时内,且处于在线工作状态”。这意味着网约配送员在送完餐后的一段时间内,如果仍然处于在线工作状态并因工作原因受伤,也能够获得保障。

不断健全保障机制

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涉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商保经办机构、平台企业及其各地服务机构、参保就业人员,以及代为征收保费的税务部门等多个节点,办理信息在多方之间流转。试点两年多来,包括江苏在内的7省市聚焦强化政策供给、协同联动、数字赋能和创新服务,高质量推进试点探索。多位业内人士和受访专家表示,总结先行探路经验,可从三方面进一步完善政策。

——进一步明确压实平台责任。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虽然有别于传统的劳动合同关系,但平台企业还是要对劳动者进行一定程度的管理。除承担保费外,平台企业还应在强化安全意识、预防职业伤害、给予职业伤害救助等方面尽更多责。

——制度设计需要应新而变、持续细化。与工伤保险参保人员相比,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呈现出交通事故发生率高、出险频率高、轻微伤占大多数等特点。业内人士建议,在对标工伤保险制度的同时,也需进一步突出新就业形态职业特征,细化制度设计。特别是在伤残等级鉴定标准方面,应更加明确保障的针对性,制定更适配的轻微伤鉴定标准,以提高职业伤害保障基金的使用效率。

——为从业者提供更全面的保障。鼓励平台企业购买补充商业保险,与职业伤害保障形成互补,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本报记者 汤珊珊)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