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新兴领域迅速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大量涌现,社会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新兴领域既是社会治理中的“管理变量”,也是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和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力量。应充分激发新兴领域积极参与基层治理的活力,将“管理变量”转化为“治理增量”,及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以社会稳定筑牢国家安全之基,以基层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强化党建引领
坚持党对新兴领域的全面领导
加强党对新兴领域的领导。坚持党建引领,通过统筹市级、区级、街镇资源,建立一个跨区域、跨部门、跨所有制、跨隶属关系的工作体系,协调各方指导平台企业开展党建工作,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
严密党的组织体系。以“总部+区域”和“平台+属地”为思路,为平台企业设立“总部带动、多点并进”的组织覆盖模式。如,上海市普陀区委组织部联合饿了么企业党委组建了“平台企业党委—骑手党(总)支部—物流承包商党小组(或党的工作小组)—外卖骑手”的组织体系。
深化区域统筹机制。在平台企业党建的基础上,联合党建联盟成员单位,整合各平台企业资源,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优势,形成上下联动和执行有力的党建组织网络。
推进“两个覆盖”。根据新兴领域的主要特点和实际需求,通过成立行业协会、工会、楼宇、园区、商圈等党组织,推行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带头干等做法,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设立党建“联络员”制度。推行乡镇(街道)班子成员直接联系指导企业机制,每月定期走访调研,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做好问题回馈、沟通联系、服务企业等工作,形成全周期的党建管理机制。
创新体制机制
激发新兴领域参与社会治理的内在活力
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将党群服务中心资源共建共享,开展网上党建、党建联建,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将党建活动内容和新兴领域业务工作内容进行灵活和有效结合,让党建工作化为实招、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建立健全工会组织。以现有市、区两级总工会为平台,按照“入行即入会”的原则,争取将新兴领域全数纳入组织体系,建立各级新兴领域工会组织,为新兴领域从业人员提供更多保障,做到“出事有人管、对话有平台”。
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和行业规范。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应依法依规加大监管力度,对侵犯新兴领域从业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及时纠偏整治,结合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进一步完善和制定行业规范。
健全新兴领域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专业社工、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大力开展邻里互助和互动交流活动,更好满足群体的社会参与需求。
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企业出台涉及新兴领域从业人员切身利益相关规定时,应做到不违反行业规范,广泛征求意见,减少因政策调整和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各种问题,切实提升新兴领域从业人员的社会参与感、工作认同感和组织归属感。
推动数字治理
畅通新兴领域参与社会治理的沟通渠道
建设新兴领域党建数据库。针对新兴领域工作方式和内容的不同,采取单独组建、平台组建、区域组建、行业共建等方式,全面推进党组织的覆盖力度,以党建带群建,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部对网络主播群体进行摸底排查,根据“一人一表”“一企一表”实行数据动态化管理。
建立及时、畅通、可反馈的在线信息沟通渠道。建立行业协会、工会、企业平台及各级党群服务中心微信群,及时发布重要公告和涉及群体切实利益的信息,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同时收集相应反馈诉求,直面群众期待,做到事事有回应。
建立在线志愿者服务体系。通过搭建在线志愿者服务体系,对接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相关个性化需求,助力新兴领域从业人员及时获取或提供精准化服务。
建立协同共治的服务机制。统筹各类资源,结合线上和线下摸排调研,不断优化和提升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为新兴领域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坚实的基础。
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积极引导新兴领域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明确自身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性身份认同,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降低传播网络不实和虚假信息造成的各类次生社会风险。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