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路径(理论视界)

尹栾玉

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新兴领域迅速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社会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新就业群体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是维持城市经济运转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但同时具有流动性强、组织化程度低、群体内部结构分化较大等问题。如今,各地通过多种形式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做出暖心服务。如何把“服务对象”变为“治理增量”,是当前亟待破解的治理难题。

首先,做好权益保障和提升社会认同感是推动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基础。新就业群体劳动强度大、流动性大、不确定性强,他们最关注的问题是就业生存和职业发展。只有劳动权益得以保障,劳动形式得到认同,新就业群体才有能力和意愿参与基层治理。因此,推动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要有系统设计和务实举措。可以通过保障基本权益、优化工作环境、提升职业素养、消除后顾之忧等做法,引导其主动参与基层治理。各地党委社会工作部组建以来,协同相关部门出台系列政策文件,解决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建成友好社区、友好商圈、友好楼宇等系列友好场景,布局打造暖“新”驿站等服务阵地。打包“政策服务包”,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求职就业、权益保障、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综合服务。

其次,党建引领和党员先锋示范是推动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精神召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要在新就业群体中建立健全党的组织体系,通过联合建、挂靠建等方式,组建流动党员党支部。将新就业群体党建与城市基层治理相融合,建立健全联建共建机制。街道党(工)委统筹协调辖区内新业态企业党组织与所属社区党组织开展联建共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问题共商,推动新兴领域发展和基层治理共建共治。通过“红色大讲堂”等活动,加强思想建设和阵地建设,不断吸收思想先进、表现优秀的从业者加入党组织。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新就业群体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发其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

再次,广泛吸纳和畅通渠道是推动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有力手段。新就业群体工作空间覆盖面广、社会接触面宽,熟悉城市街区,参与基层治理有天然的职业优势。但由于参与方式和途径不健全,新就业群体往往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在基层治理中,可以建立多种渠道,鼓励和吸引新就业群体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和服务供给。例如,邀请新就业群体代表参加社区居民议事会,表达合理诉求,同时也为社区公共事务建言献策;社区可以把责任感强、业务能力强的新就业群体纳入网格兼任网格员,发挥其职业优势,通过“随手拍”“随手清”“随手报”等方式及时提供信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最后,荣誉表彰和积分反馈是激发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动力机制。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新就业群体的内生动力,使其自愿且长期参与基层治理。一方面,组织开展“最美小哥”“十佳骑手”“最美网约车司机”等评选活动,对在助老帮扶、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爱心志愿等方面的典型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提升新就业群体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认同感。另一方面,可以给予合理的物质奖励。例如,将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积分和参与基层治理活动积分的兑换范围,从“积分超市”的指定商品,扩大到其服务商圈附近的餐饮打折、理发洗衣优惠、免费职业发展指导,以及定期健康问诊巡查等服务。通过物质奖励提升他们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以“暖心服务”促“参与治理”。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