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活跃的地带”打造成“最牢固的阵地” 

——深圳市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新兴领域高质量发展

何奕飞

广东省深圳市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蓬勃发展,新就业群体十分活跃,全市商事主体440万户、社会组织10500家,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及相关的电商、快递、直播企业超58.4万家,新就业群体约170万人,日常活跃的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超30万人。深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座谈会精神,着力在健全党建工作机制、夯实基层基础、注重精准施策上下功夫,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新兴领域高质量发展。

强化条块结合 压紧压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

不断增强党建工作领导力量

新兴领域涉及领域广、主管部门多、群体类型多,需要不断完善党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一是提升“两新”工委“统”的效能。将与新兴领域发展强关联的发改、税务、海关等职能部门增补为“两新”工委成员单位,完善运行机制,定期督促重点任务落实,党建履职情况纳入各成员单位绩效考核。市委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相关部门共同研究新兴领域党建重点工作任务,规范重点行业、企业党组织负责人选任,理顺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和统筹协调机制。

二是压实行业部门“管”的责任。强化“管行业就要管党建”责任,紧扣“行业抓、抓行业”的工作思路,依托职能部门实体化组建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律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新兴金融、快递、“小个专”、网约配送、交通运输等11个行业党委,将新兴领域党建融入“大党建”工作格局,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谋划、同考核,市委“两新”工委实际管理党员近18万人,占全市新兴领域党员的50%。

三是发挥属地管理“兜”的优势。搭建“市—区—街道—社区”一贯到底的新兴领域党建模式,利用街道、社区(园区)熟悉辖区、直接服务管理的特点,兜底管理部分属地中小微企业党组织和规模较小、人员较少的社会组织党组织。开展“强园、活圈、上楼”行动,打造“一园区一特色、一楼宇一亮点、一商圈一品牌”,全市园区、商圈、楼宇100%设立党组织,实现各层级、各领域党的领导全覆盖。

突出“源头”覆盖 紧抓存量摸排、动态组建

不断织密建强新兴领域党的组织体系

综合考虑新兴领域的组织形态、区域分布、运行模式等特点,在持续扩大有形覆盖的基础上提升有效覆盖。

一是深化党建覆盖“源头工程”和“三同步”。建立源头采集、定期调度等工作机制,在商事登记系统中增设党员信息采集功能,及时将新登记成立的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纳入党建覆盖范围;对新登记成立的社会组织,民政部门同步摸排采集党员信息、社会工作部门同步指导建立党组织,实现登记即纳管、纳管即摸排。常态化推进党建摸排、组织建设和引领服务“三同步”,重点推动有党员的“双10”企业、“五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专业市场和30人以上社会组织100%动态组建党组织,在社会组织探索组建理事会党支部(功能型党组织),进一步提升党的组织覆盖,超100家全市性社会组织成立理事会党支部。

二是加强流动党员摸排管理。利用“大数据+大走访”,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摸准摸实群体底数。鼓励新就业群体主动到社区报到、党员主动亮身份,建立平台企业与属地信息互通机制,共享数据信息。依托街道、社区(园区)、平台企业、合作企业、网点站点等,因地制宜成立党组织或流动党员党组织,流动党员就近就便纳入管理。顺丰党委在流动党员较多的南山分部、车公庙、桂园、上步等网点,组建4个流动党员党支部,由网点党员管理人员担任党支部书记。

三是强化党建带群建。重点发挥群团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党组织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同步建设,将群团组织组建情况纳入“两个覆盖”定期调度,重点指导对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两新”组织及时组建群团组织,构建“信息互通、队伍共建、活动共办、资源共享”的党群共建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党的工作。会同妇联、民政印发推进全市新兴领域妇联组织和工作全覆盖的实施方案,拓展延伸党的妇女工作组织链条。

聚焦党建惠企强企 坚持融入融合

激活新经济组织发展动能

把党的活动与生产经营有机融合是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生命线,党建工作要准确把握非公有制企业特点规律,找准发挥作用的切入点,以党建强引领发展强。

一是建立新兴领域诉求建议直通机制。以党组织和党员为重要渠道,广泛收集问题诉求、反映意见建议,分层级、分领域、分职能办理,推动各区及相关部门整合人、财、物等资源,帮助行业、企业等解决实际困难,让新兴领域党组织有地位、党组织书记有威信、党员有作用。2024年5月以来,深圳召开400余场行业、企业诉求建议“面对面”座谈会和30场推进会,常态化收集办理超13000多条诉求建议。

二是聚力产业赋能稳链延链强链。结合深圳产业特点、集群规模、区域分布等实际,探索产业链党建新模式,依托党组织串联上下游企业、整合各方面资源、增强产业链根植性和竞争力,推动链上企业从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向协同作战、融合发展转变。推动成立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7个市级产业链党委和无人机、人工智能等63条区级产业链党委,链接党组织超7000个,覆盖党员近2.4万人,累计带动上下游超7000家企业参与,总产值近万亿元。

三是持续强化“小个专”党建工作成效。把服务发展作为“小个专”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出降成本、稳经营、减负担、优环境等20条硬措施,打造“小个专”专属党建服务阵地,推动商事登记、补贴申请、质量管理、普惠金融等多样化服务进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百行千所万企赋能行动”,推出“科创先锋贷”“共仓保”等金融惠企服务,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承办全国“小个专”及网约配送员群体党建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系统总结深圳“小个专”和网约配送行业党建工作经验。

四是注重发挥党组织实质作用。推动在大型非公有制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建立企业党组织和管理层共同学习、定期沟通、重大事项会商等双向互动机制,重点对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公众利益等重大事项研究会商,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党员出资人、高管等担任企业党组织书记,引导党组织在转型升级、技术攻坚、提高效益等方面发挥作用,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推动党员在生产和项目一线打头阵、当先锋。

着眼推进深化改革 强化政治引领

促进行业协会商会健康发展

行业协会商会作为服务政府、企业、市场之间的桥梁纽带,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和催化剂。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行业协会商会发展各方面各环节,在引领科技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党对行业协会商会的领导。将党的全面领导写入行业协会商会章程,明确党组织领导内容、职责权限、运行机制、决策程序等事项。坚持把党的领导融入行业协会商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议事决策工作机制,以内部制度的形式明确党组织对行业协会商会重要事项决策、重要业务活动、大额经费开支、接收大额捐赠、开展涉外活动等重大事项进行政治把关,党组织书记参加管理层会议参与决策事项。

二是严格负责人人选政治审核。制订行业协会商会负责人人选审核办法,坚持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推动负责人任前公示,鼓励支持社会公众加强监督,切实把好负责人人选的政治关、廉洁关,坚决防止“带病任职”。探索形成行业协会商会换届与加强党组织建设联动机制,推动行业协会商会负责人与党组织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目前,全市行业协会商会党组织书记由管理层担任的占比近70%。

三是引领发挥“四个服务”作用。围绕中心抓党建,强化行业协会商会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功能定位。协同参与社会治理,发挥好党和群众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深圳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率先建立调解与商事仲裁紧密衔接的争议解决机制,成功解决商事争议金额超数十亿元;服务企业发展,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130家,覆盖重点企业12万家,为企业精准提供信息检索、法律咨询、维权援助、纠纷调处等服务超10万次;助力行业转型,积极引导参与行业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制定,如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推出行业标准33项,涉及反无人机技术、无人机编队飞行表演等。

坚持思想引领和关爱凝聚相结合

推动建设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市

“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抓党建就是要推动解决新就业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新就业群体劳动关系复杂、发展空间小、保障欠缺、诉求多元,要发挥党建引领优势,先把服务做进去,再把作用带出来,实现从服务对象向治理力量、发展力量转变。

一是做实政治引领。坚持把政治引领、思想引导和关爱服务贯通起来,灵活应用党群服务中心、深圳智慧党建等线上线下阵地,广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新就业群体的关心关爱,宣传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的政策措施,让大家感受到党的关怀就在身边。重点培养“小哥”带头人,成立以党员“小哥”为骨干的“小哥工作室”,优先从党员中选拔培养车队队长、配送站站长、骑手队长等,培养党员金牌调解员,团结凝聚周边更多新就业群体。

二是完善友好生态。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打造346个新就业群体友好社区、小区、园区等,因地制宜建设“暖蜂驿站”1509个、司机之家61个,打造10分钟友好生态圈,推动新就业群体服务由阵地式向场景式拓展。搭建议事协商平台,整合物业小区、商圈商户、楼宇企业和居民群众等社会资源,梳理解决新就业群体“车难停”“楼难找”等问题460多个。挂牌“暖新商户”1100多家、“暖新餐厅”800多家,推出“10元吃饱、15元吃好”优惠套餐,共建一批“暖新医院”和“暖新社康”,提供“六优”“六免”服务,组织“小小科学家”夏令营、“小候鸟研学”等公益活动,深受新就业群体欢迎。

三是强化权益保障。开展“深i暖流行动”,依托深圳开放大学等建立新就业群体学历、技能提升基地,设置新就业群体相关专业及技能培训课程,累计为519名新就业群体提供专本科学历教育。开设“深工夜校”等,定制无人机操作、视频剪辑、新媒体电商主播实训等应用课程,满足新就业群体技能提升需求,畅通职业转型发展通道。推出“深工守护”综合保障服务项目,为新就业群体免费提供互助保障计划和专属商业保险。

四是推动融入城市。推选200多名优秀新就业群体代表担任各级“两代表一委员”、参评“两优一先”等,选树“最美快递员”“最美骑手”“最美司机”,推荐14名担任社区(园区)党委兼职委员、361名担任兼职网格员,组建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队300多个,引导新就业群体积极融入城市、参与基层治理。发起“共建友好小区”“文明安全出行”“共建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市”三个倡议,号召“骑手司机慢行一点、平台关爱更多一点、社会包容更多一点、城市更加美好一点”,持续营造友好氛围。

(作者系中共深圳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