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
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强不强,人是关键。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各地选优配强“领头雁”,为乡村治理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基层干部队伍。
2024年夏收抗旱期间,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大路口镇河平村王庄组片区村民反映:“用水困难、抗旱压力较大!”
河平村党总支书记魏峰接到诉求后,每天利用茶余饭后时间,挨家挨户与村民交谈,安抚大家情绪,在与村“两委”成员充分研讨基础上,结合王庄组片区群众用水需求,联系施工方增加石梁河翻水灌溉设施,帮助群众度过抗旱难关。
深入对接群众诉求、真心实意为民解忧是检验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态度和能力的“试金石”。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塔元庄村,早会已成为村“两委”成员的必修课。这项制度,解决了村里的路怎么修、新种的树谁来浇水,以及引进豆芽厂、家具厂等大事小情。20多年前,为了解决彼时村民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状况,村党委书记尹计平一上任便定下调子:“想让村子改头换面,先得把党支部的规矩立起来、把精气神提起来。”针对曾经软弱涣散的村“两委”班子,尹计平提出了早会制度。随着早会的研讨问题的一件件实施,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村民的收入实现大幅增长。
带领基层党组织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塔元庄村有早会制度,雅璜乡有“民情日记”。1998年,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原雅璜乡党员干部主动走进村民家里、走到田间地头,用笔记本记录群众反映的问题,想方设法尽快帮助解决,这种做法被形象地称为“民情日记”。“嘴要甜、眼要亮、心要诚、脑要活”,这是嵊州市村干部多年以来总结出的和群众打交道、唠家常的“土方法”。
做好基层工作,要发挥“大脚板”作用,当好群众“贴心人”。
2024年11月,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委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访民情、解难题、促发展”活动,引导县、镇、村三级干部带着“随访笔记”,深入基层,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着力解决一批群众、企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笋制品是南靖县龙山镇最具特色、最有前景的农业支柱产业。但南靖县龙山镇党委书记冯志坚在龙山镇坪埔村走访时了解到,村里多处通往麻竹林的道路狭小蜿蜒且是泥沙路,笋农出行难、运输难。冯志坚将这一问题记录到“随访笔记”里,并组织镇村干部对全镇麻笋产业道路进行摸底调查,准备加快解决这一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问题。
随后冯志坚组织召开会议,研究制定解决全镇麻笋产业道路问题的措施。2025年1月25日,一条宽敞的水泥机耕路展现在笋农们的面前。
不论是“民情日记”,还是“随访笔记”,不仅记录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更体现了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为民情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中,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需要青年人才贡献智慧力量。
天津市西青区精武镇付村,现有户籍村民2463人,而常住人口有8000余人,村里面临着外来人口多、流动性强、管理难度大等问题。付村坚持党管人才理念,以“村推镇培”形式推荐2名青年党员,以“乡村焕新”计划号召8名党员在内的12名大学生回村工作。在创新探索现代化手段解决新时代发展难题过程中,青年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基层治理平台建设、升级过程中,大学生党员刘新宇承担了与第三方公司的对接工作。他针对付村在村务管理、民生服务、安全保障等多方面的实际需求开展调研,并据此与第三方公司反复沟通、研讨,不断细化并完善平台的板块内容,确保每一个板块都能精准契合付村治理需要。”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成达告诉记者。
“大学生在高校接受了系统教育,接触到很多前沿信息技术、管理理念。回到乡村后,可以积极组织村民开展知识讲座,分享大数据、人工智能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前景,让村干部了解智治的内涵和优势,打破传统治理思维的局限,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青年力量。”精武镇相关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 赵雪)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