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基层社会工作存在事多、人少、资源不足等问题。面对全新的社会结构与治理情况,如何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找到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路径,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成为摆在各级各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基层治理“难”在哪?
用人留人难。各地基层不同程度存在人手不足、任务繁重、时间紧迫的现实情况,加之岗位吸引力不足,许多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面临招人、用人、留人难题,尤其是缺少一些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人员,导致基层工作难以得到足够的资源支持。
调动资源难。缺乏足够的资金、技术和设备支持是困扰基层治理的一个难题。如何将政府和社会各界资源有效调动并精准配置到基层,尚存在诸多路径堵点。很多资源由于信息传递滞后、沟通渠道不畅、部门之间协作不力等原因,难以发挥最大作用,导致基层治理效率不高。
形成合力难。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性要求基层治理各方力量协同合作。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各方力量的沟通和协调常常遇到障碍。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以及居民等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差异较大,导致合作难度加大。各方在目标和行动上的不一致,往往使得基层治理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合力,影响基层治理效果。
基层治理如何“干”?
坚持党建引领,从小切口入手,解决基层治理重点难点。聚焦如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等关键工作,应坚持以党组织为统领,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人民实践,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在榜样示范与典型树立中强化思想引导与行动引领,倡导“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推动社会治理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从而调动社会多方主体力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凝聚做好新时代社会工作的强大合力。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性,激发社会活力。“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通常会导致群众的真实需求难以被精准掌握。要突破这一模式,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让群众和社会组织更多参与基层治理,注重增强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这意味着基层治理过程中更需要听取和关注基层声音,倾听居民的需求和意见,确保政策落地并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黄石街道江夏社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举办系列文娱活动,建设“微网格”党建融合阵地,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社区活动、邻里互助等方式,广泛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增强了社区与居民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激发群众参与的价值感,让群众既有所得也有所乐。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让多方主体将治理工作视为己任,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体验获得感、满足感与幸福感。这需要引入居民自治的常态化机制与激励反馈机制。一方面,要通过“楼宇党建”“业主共治会”等重构社区纽带,打造社区“微治理”模式。例如,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金沙街道沙顶社区创新“零距离”精细化服务方法,升级改造集党群服务、政务服务、文化娱乐、童趣教育等于一体的服务阵地,构建“15分钟生活圈”,增强居民归属感与认同感。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出台激励性政策并提供资金支撑,联合新兴领域建设开放性共治平台,促进治理资源的供需对接,搭建跨界合作网络,推动线上线下资源整合,实现信息流通与多方联动。例如,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积极撬动社会资源,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切实推动社区治理必需的人、财、物等资源下沉一线,依托“慈善信托+社区基金会”机制,以社区问题和居民需求为出发点,开展“和美社区计划”公益行动。
拥抱数字技术,赋能智慧政务与基层治理优化升级。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区块链、大数据、Deepseek等技术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的工具。新经济组织,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可以通过创新技术和模式,提供更多基层治理所需的技术支持,以大数据分析、智能化管理等,提供更为精准、个性化的社会服务。例如,佛山市禅城区巧用数字技术,汇集海量数据,打破数据壁垒与部门壁垒,创建“城市大脑”,实现了市区镇(街道)三级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将部门与社区之间的“条块数据”进行互联归集,有效推动基层矛盾调解、基层治理等工作精细化。
新时代,基层治理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拥有巨大的发展机遇。通过空间重构、制度建设、信息化手段、多方主体参与等路径的优化,可以构建起一个更加高效、灵活、公正的基层治理体系。这个过程不仅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也是促进社会和谐与公平的过程,需要政府与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治理模式,才能提升基层治理质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群众感受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的实际成效。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