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打造志愿服务示范之城(工作实践)

浙江省宁波市认真贯彻中央社会工作部、浙江省委社会工作部工作部署,市委常委会专题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精神,研究制定6大举措、18项任务清单,深化志愿服务体系改革,推动体系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聚力建设志愿服务示范之城,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提供支撑保障。

系统化布局,构建党建引领、统筹联动新体系。健全工作运行体系。建立19家部门参与的议事协商机制,与市委老干部局等部门协同打造“银辉志愿”等特色品牌,联合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67家成员单位,成立社会治理志愿服务联盟,推动力量统筹、资源整合、机制优化。建强平台阵地体系。打造宁波市志愿者学院、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推进市县两级志愿服务联合会、孵化基地建设,构建完善志愿服务教学培训体系、项目培育体系、团队培养体系,孵化培育了北仑区“红领之家”、余姚乐善公益基金会等志愿服务组织。迭代数字赋能体系。迭代“志愿浙江·宁波We志愿”平台应用,打通与“141”基层治理体系数据通道,在“村社智管家”内实现“实时需求一屏展示、志愿服务一键直达、指挥调度一网统管”。现有注册志愿者21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2.5%,志愿服务历年综合活跃度达71.3%。

实战化推进,提升精准服务、靶向施策新成效。重大赛事出新出彩。用好宁波国际志愿者基地,深化志愿服务国际合作交流,宁波蓝天救援队多次参与国际应急救援,象山县民间志愿服务力量救援搁浅抹香鲸被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作为典型案例。重要节点用情用力。深化志愿服务护航行动,开展“欢乐幸福年”“志愿服务主题月”“万朵鲜花送雷锋”“万人志愿行”等系列活动6.7万余场,紧盯中考高考、高温酷暑、防溺水等重要时点组织开展专项志愿服务1.4万余场,累计服务群众100余万人次。重点群体先锋先行。探索“党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志愿者”融合项目,动员机关3.97 万余名在职党员到村(社区)报到,聚焦生态环保、垃圾分类等中心工作开展志愿服务,深入2900多个村(社区)开展“走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活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项目化牵引,打造治理有为、群众有感新品牌。推广“一间房”暖心项目。总结大旸基金会“暖暖的新家”项目做法,发动社会资源、整合各方力量,为困难家庭提供改善居住环境、开展精神关爱帮扶,累计为345户困难家庭完成旧房改造,让“一间房”温暖一家人。打造“一餐饭”助老模式。聚焦老年人“吃饭难”问题,统筹养老机构、社会组织等力量资源,打造“互助、众筹、共享”“10分钟”助餐网络。如镇海区组建“助餐骑手”队伍,日均服务居家老人700余人。创新“一群人”扶幼品牌。针对双职工家庭看护孩子难题,坚持社区党组织搭台,组织辖区有爱心、有能力、有时间的退休职工、老人组成扶幼志愿团队,有效解决老人价值延续、儿童看护帮扶等“一老一小”问题。如鄞州区清泉社区 269 名志愿者组成的“共享奶奶”,为500余户双职工家庭子女提供放学接送、居家看护等服务。推出“一本书”启智行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我陪孩子读经典”全民阅读活动,发布120个亲子互动、走读游学传统文化点位,建立633个面向孩子的阅读角,策划3500多场特色阅读活动,用“小读本”撬动“大文明”。

(浙江省宁波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