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街道安慧里社区,每栋居民楼里都贴着一张二维码。社区党委书记王媛媛告诉记者,这是“一楼一码”,安慧里社区的14栋居民楼,每栋楼都有自己的专属二维码,手机一扫,居民的烦心事、微心愿,不出家门就能“码上办”。
这是朝阳区在8个街乡试点党建网格做法的一个缩影。这8个街乡按照区里统一要求,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符合辖区特色的“党建网格+”路径。亚运村街道作为试点之一,率先在安慧里社区“尝鲜”。社区党委在街道工委指导下探索建立“一格两微三处理”党建网格闭环工作机制,将数字化手段以制度化运用在社区治理中。
记者在居民楼前扫码后,可以直观了解所在居民楼的相关信息、社区网格管理情况,同时能在线办理社区相关业务、查询物业服务公司电话、街道热线等各类服务热线,还可以在线提交诉求和建议。这些功能,不仅包括社区便民服务、物业服务、公益服务等内容,还将社区服务站的一些政务服务功能前置,着实给居民带来了便利。
为什么要建立这个二维码?王媛媛说:“近年来,北京市不断深化‘接诉即办’,各街乡、社区党组织服务意识越来越强,不仅全力办好12345热线工单,还积极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居民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而且随时产生。数字化治理不是高大上的东西,而应是直接实用的服务功能。”
王媛媛说:“当前社区治理的一大瓶颈是数字化手段运用不足,社区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效率不高。因此我们在构建社区治理体系时应着重考虑数字化运用问题。”
安慧里社区将“两微”(社区居民微信群和微心愿小程序)作为党建网格数字化体系的核心内容。其中,在党建网格内建立微信群,格内每户至少有一人进群,同时将物业服务公司和水、电、气、暖等服务单位拉进群,使居民遇到问题第一时间能找到人。“微心愿小程序”可以通过“线上接单+线下办理”的形式,确保第一时间服务居民,实现服务群众“零时差”“零距离”。
工作间隙,王媛媛习惯时不时地点开后台系统,看看居民提交了什么“心愿”。
“你看这一会儿,已经有三四条心愿提交上来了。”王媛媛告诉记者,有人反映8号楼附近有共享单车乱停乱放、有人向社区求助有效的“除蟑螂药”……10分钟内,包楼社区工作者就会及时“接单”,根据情况及时处理,或对接给不同的职能部门,并随时在系统向居民告知处理进度。一单结束,居民还可以为社区工作者以及处理结果打分。“我们通过‘两微’实现了线上聚民意,线下解民忧。”王媛媛说。
(本报记者 汤珊珊)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