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建引领,抓好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陕西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编者按:

陕西省委社会工作部组建以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社会工作会议和省委工作部署,坚持党建引领,持之以恒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和各方面,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筑牢坚实基础。

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

2024年1月,陕西省委社会工作部挂牌成立。一年来,全省社会工作战线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强化政治担当,勇于实践探索,扎实推动全省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党建引领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锦园社区的群众满意率从75%大幅提升至96.5%,社区成为一个充满温情与希望的家园。”铜川市锦园社区党委书记王梦辰说。

作为全市最大保障性住房社区,2015年成立的锦园社区承载着1.59万名居民的幸福生活梦想。王梦辰介绍,锦园社区创造性地提出“三张清单(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服务清单)四化共治(网格化管理、联动化共建、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小社区”书写基层治理“大文章”。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陕西持之以恒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基层治理效能明显提升。充分发挥党建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建立市、县两级班子成员包联街道社区和城市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制度,实行街道社区与驻地单位党建工作“双考双评”,推进街道社区党建与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干部到社区“双报到”,全省68.9万名党员干部常态化参与社区治理。

健全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共划分网格22.94万个,配备网格员36.58万人,网格化服务管理覆盖率100%。推进“全科网格”建设,对网格进行统一编码,制定服务事项,明确网格员职责。同时,深化社区、物业服务企业党建联建,全省4个市(区)、37个县建立了物业行业党组织,推动4345个物业服务小区、819个物业服务企业、1531个业委会(物管会)成立了党组织,逐步形成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协同机制。

延安市宝塔区桥沟街道东苑社区东苑小区建于1997年,是延安城区最早的安居小区之一,17栋楼里居住着742户居民。自2021年起,“党建+网格”工作模式在桥沟街道开始推行,东苑小区划分3个网格,每个网格服务5~6栋楼,配备一名网格长,实现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联络、特殊人群服务等精细化治理。同时,社区在网格内开展“党旗飘楼栋服务百姓家”活动,在单元楼栋公开楼栋长、党员中心户以及网格工作力量。党员在小区亮身份、认领微岗位微心愿,在单元楼栋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接受群众监督,为小区治理注入活力。

“轻车、壮马、畅路、聚力”

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省、市、县(区)党委社会工作部组建以来,各部门协调联动,认真贯彻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把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突破口,按照“轻车、壮马、畅路、聚力”工作思路,明确9个方面30项具体举措,夯实责任,稳步推进。

基层减负,群众最先受益。延安市延长县黑家堡镇杨家湾村村民反映,现在村干部有更多时间到村里和大家交流,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了更好解决,生活变得更舒心,对村干部的认可度不断提高。

为基层“卸担子”,首先要在数量上做“减法”。2024年,商洛市镇安县党政机关发文、会议数量分别同比下降17.6%、15.3%,督查考核事项减少12%,有效遏制了多头检查、过度检查的现象,让基层干部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厘清权责边界是破解“小马拉大车”困境的关键。宝鸡高新区优化374项区级事项、54项镇级事项,制定《村社区工作机制指导目录》,明确33项村级服务事项,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强化基层经费保障,让基层干部权责对等,工作更有底气。

要让基层“小马”变“壮马”,还需推动重心下移、力量和资源下沉。西安市碑林区创新建立“三联一进”工作机制(即区级领导联系街道、区级部门联系社区、机关干部联系小区、党员〈志愿者〉常进院落),整合领导干部、机关干部、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四支队伍”,推动资源向基层一线聚集,解决了一批民生改善的“中梗阻”问题,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

陕西坚持“为车减负”与“为马赋能”双向发力,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干部轻装上阵,激发基层治理动力活力。

为基层松绑减负,旬阳市实施“双报到、双报告”制度,推广“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模式,156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2820名在职党员下沉,从政策、资金、资源和项目等多方面提供支持,常态化参与基层党建、城市创建等工作,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在精简“门面负担”过程中,宝鸡市眉县积极开展“清牌减负”行动,村(社区)党群服务大厅只保留必要标识牌,解决“滥挂牌”问题。眉县汤峪镇梁村党群服务中心原本挂着近10块牌子,此次摘下6块。村党支部书记赵长华很是感慨:“过去村委会的墙根本不够用,上级各单位都有考核要求,常常是你挂一块牌、我挂一块牌,既杂乱无章,也给基层干部带来工作负担。”

去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提出21条具体规定,其中包括“规范工作机制、挂牌和证明事项”,对清理“滥挂牌”问题提出要求。

一块牌子代表一项职责任务。清理“滥挂牌”,不仅仅是卸下一块牌子,更重要的是卸下压在基层干部肩头那些不合理、不必要的负担。

截至2024年底,陕西规范村(社区)组织工作事项和机制挂牌,累计清理12万余块(个)各类机制、制度挂牌,建立171个省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持续巩固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成效。

榆林市靖边县对建制村和社区开展挂牌清理整顿,规范清理门牌263块,解决了“多杂繁乱”问题,还推出村干部集中办公制度,提高了办事效率;杨陵区杨陵街道崔东沟村对机制牌子设置实行动态管理,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增设,定期“回头看”,将牌子管理纳入年度任务清单,防止问题反弹。

“摘掉多余的牌子后,村(社区)干部能回归本位,把精力放在主责主业上了。”在眉县首善街道滨河社区党委书记冯军鹏看来,如今墙上的牌子减少了,不合理的考核指标被剔除,材料报送、活动安排等事项也大幅减少,可以腾出更多精力为群众服务。

有事好商量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基层的事虽小,但涉及千家万户。

“我们2组有村民家里的水管堵塞导致停水,需要疏通一下”“6组村民老关家的老人赡养问题目前正在协商解决”“3组有村民反映门口垃圾乱堆问题,需要重新划定垃圾投放区”……在渭南市潼关县太要镇欧家城村的休闲广场上,一张木桌、数条板凳,村干部和村民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共同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

村级议事协商是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我们的‘板凳议事会’就是让大家集思广益,一起协商解决问题的。”潼关县太要镇欧家城村党委书记司四文表示,凡是涉及基层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基层群众中广泛商量,让群众对身边事、村里事有说话的地方,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近年来,陕西健全常态化基层协商民主机制,印发《陕西省村级议事协商规范指南》,召开全省村级议事协商整体推进县工作座谈会,通过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把群众紧紧团结在村党组织周围,培育出了一批接地气、有温度的基层治理试点县(区)和示范村镇,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西安市阎良区打造“闾阎良议”村级议事协商品牌,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村民议事方式,大事严议、小事巧议、要事精议、急事快议,康桥村、北冯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以点带面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汉中市城固县持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大力推行“说事大院”项目品牌,开展主题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基层治理实践活动,以“说明政策法律、说小矛盾纠纷、说转干部作风、说通社情民意、说透村务管理、说清干群关系”为主要目标,在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上取得新成效,成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带动乡风民风持续向好的典型。

渭南市澄城县成立全县推进村级议事协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构建起党建引领“一个核心”,“提、议、统、示、行、评”六步流程,参与主体五类人员,“小组(区)事随时议、村(社区)事定期议,小事简化议、大事规范议”四种方式的“1654”议事协商机制,引导群众参与村(社区)事务。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是千万老百姓的事。通过开展村级议事协商,陕西基层群众自治更加充满活力,基层公共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建强专业队伍

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社区工作者是城市基层治理的骨干力量。建强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是推动基层治理创新、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支撑。

去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这是首个专门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文件,为加强新时代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这次为我们社区补充的‘新鲜血液’,他们有知识、有热情、学习能力强,希望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我们社区大家庭。”榆林市榆阳区新明楼街道三官会社区党总支书记石瑛说。

三官会社区位于榆林老城区,辖区面积0.6平方公里,居民2144户7169人。近年来,社区工作者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推出“五色”服务,让社区服务变得更暖心。

陕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把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作为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的基础性工作,着力健全职业体系、加强能力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激励保障,收效明显。

近年来,陕西村(社区)干部队伍持续优化,村“两委”干部有11.12万人,其中,“一肩挑”比例达到99.3%,较换届前提高2.2%;平均年龄48.7岁,较换届前下降4.6岁;高中以上学历占比74%,较换届前提升32.1%。社区“两委”成员27550人,其中,“一肩挑”比例达到96.5%,较换届前提高23.7%;平均年龄39岁,较换届前下降5.1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75.5%,较换届前提升23.4%。

宝鸡市为全市191个城镇社区配备事业编制382个,有效激发社区工作者干事创业活力。榆林市每年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资助社区办公和服务设施建设,建立了新建商住小区配建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工作机制。

去年,陕西出台《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在“选、育、管、用”上全链条发力,对标2025年底前达到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8人的标准,全省各地为社区补充“新鲜血液”2000余名,全面落实“三岗十八级”薪酬待遇体系,让社区工作者进得优、留得住、有奔头。与此同时,陕西社区学院作为西部地区成立的首家省级社区学院,充分发挥省委社会工作部组织实践优势和西北大学学科师资优势,目前已采取线上线下等方式培训村(社区)干部6万余人次,持续壮大城市基层治理骨干力量,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本版内容由陕西省委社会工作部提供)

(责编:蔡梦达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