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要从基层社区抓起,通过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活动,营造各民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把民族团结搞得更好。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社区工作的主线,充分发挥社区城市公共服务和治理基础性平台作用,打造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实现各民族群众互嵌共居、和谐发展,共建共享边疆幸福家园。
2024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是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居住着壮、汉、瑶、苗、侗等38个民族,是广西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全国壮族人口最集中的设区市,是全国唯一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估指标体系试点城市。崇左市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嵌式社区评估指标体系为契机,以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互嵌等五个维度制定社区少数民族居民的数量、定期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新增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数量、有无涉及民族因素矛盾纠纷及网络舆情状况等5个具体标准,结合“睦邻党建”活动,开展“党建聚邻、共建惠邻、活动暖邻”行动,引导各民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和“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全力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根据最新互嵌式社区指标体系,全市113个社区全部符合互嵌式社区建设要求。2024年1月,崇左市被命名为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空间互嵌,社区共建共居
为促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崇左市积极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式社区生活居住模式,完善社区环境和服务设施配套、活动场地建设,打造共同的生活空间。2024年7月,崇左市委社会工作部会同市委组织部印发《崇左市实施“睦邻党建”行动加快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工作方案》,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施“党建聚邻”“共建惠邻”“活动暖邻”三项行动,健全“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架构,汇聚党员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崇左市将“睦邻党建”行动结合互嵌式社区建设,聚焦“五个家园”建设,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打造“八大学堂”“五朵金花”特色品牌。开展“南疆石榴红”行动,建成10个边境长廊、169间“红石榴”书屋,新增全国、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1个。推动全市113个社区形成民族互嵌式居住环境,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汤很鲜,米饭也较软,很方便我们老年人。”家住崇左市江州区石景林街道友谊社区幸福小区的壮族阿姨李云娟一边品尝菜肴一边说。走进幸福小区老年食堂,屋内桌椅摆放整齐,宽敞明亮,服务人员正把冒着热气的香菇鸡汤和饺子送到老人面前。幸福小区老年食堂是崇左市首个老年食堂,于2024年重阳节开业,日常有粉、面、粥、汤、米饭、饺子等多种餐食品类,每日供应30份免费试吃餐。辖区内60、70、80周岁以上老人还可对应享受每餐4元、5元、6元的补贴。“老年食堂更像是纽带,让老百姓在获得实惠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各民族群众的凝聚力。”崇左市联合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邹晓平介绍。目前,江州区友谊茗城小区、丽金社区、市直A区的老年食堂也正在建设中。
崇左市委社会工作部聚焦“一老一小”、多民族融居的多元需求,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核心,加大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打造“江小爱”志愿服务队伍,构建“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民生格局,让各民族群众生活更有保障、更有温度。
文化互嵌,风俗交流交融
崇左市互嵌式社区建设注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期组织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完善文化阵地体验设施、文化场所硬件软件,促进各民族文化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借鉴。
“社区活动室不仅有图书,还有多种民族玩具,孩子们在这里体验到了民族文化,很喜欢,我们家长也满意。”在江州区石景林街道丽金社区妇女儿童中心,居民韦女士笑着说。
丽金社区位于崇左市城南新区,下辖26个小区,是中心城区人流、物流、信息流集中地带,也是典型的多民族融居社区。近年来,丽金社区积极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各类亲子活动,让民族团结的石榴籽种子在小朋友的脑海里“生根发芽”。该社区先后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崇左市各民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示范点等荣誉。
1月21日,凭祥友谊关国门书店在友谊关口岸开业,距离关口100余米。书店一层摆放着书刊和各类文创产品,二层为多功能活动区,设置直播间、休憩区,可举办各类阅读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让各民族群众在阅读中感受民族特色文化,增进民族文化交流。
经济互嵌,成果共创共享
崇左市互嵌式社区建设以实现各民族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为重点,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市委社会工作部在互嵌式社区指标中强调新增企业、个体户数量,为各民族群众经济互嵌营造就业、创业良好环境。
崇左市坚持党建引领,深入开展党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三链建设”,在全市27个安置社区推行“六带两岗”模式,即县外就业带动一批、县内稳岗带动一批、园区创业带动一批、村集体经济带动一批、就业帮扶车间带动一批、粤桂协作带动一批的方式,以及开发公益性岗位、项目管护岗位,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截至去年底,全市易地搬迁安置社区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1.7万余人均已实现就业。
“2024年4月,社区给我安排了公益岗,负责城关小学的保洁工作,这份工作让我有收入补贴家用,每天过得很充实。”天等县龙岩社区居民沈玉妹满意地说。像沈玉妹这样的公益性岗位人员在龙岩社区还有很多,该社区共开发9个类别118个岗位,帮助搬迁群众解决就业岗位不稳的难题。
“社区1800余户搬迁户,已经全部实现‘一户一就业’,均有稳定收入。”龙岩社区第一书记陈新介绍。目前,龙岩社区的17家帮扶车间,涉及服装皮具加工、首饰加工及电子元件组装等,吸收了8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龙岩社区是崇左市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区。2018年以来,来自该县13个乡镇117个村的8600余名少数民族易地搬迁群众陆续在这里安家落户。社区通过构建互嵌式社区,让各民族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社区通过引进15家企业打造“帮扶车间”一条街,选派县职能部门100余名党员到社区担任企业与居民的“联络员”,开办集体经济自营企业,将商铺摊位优先租给社区居民,并开展育婴师、面点师和建筑工匠等实用技术培训200余场,带动就业1100余人次。
“我们把工厂搬到小区,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龙州顺联制衣有限公司就业帮扶车间负责人黄纯恺脸上洋溢着笑容。近年来,龙州县积极推进社区就业帮扶车间发展,为广大搬迁群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就业、促增收。“龙州顺联制衣有限公司入驻社区后,针对居民开展了14期技能培训。”城南社区第一书记梁景健说。
通过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各民族群众就业岗位不稳、低收入群体增收难等问题。通过共建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和社会公共服务,推动各民族群众共同进步,实现安居乐业。
社会互嵌,治理共事共乐
崇左市在互嵌式社区建设中发挥各民族群众的作用。社区强化健全矛盾调解平台、互嵌互融平台和共建共治共享的议事机构。探索“呗侬议事”协商机制,动员和支持各民族群众共同参与基层治理,注重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纳入居民公约。
“我们的芝麻小事,社区都放在心上,让我们感受到多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来自新疆的麦麦提尼亚孜·喀迪尔在城区经营着一家烤肉店,不久前,店铺门口下水道污水外溢,经营受到影响。他将情况反映到社区后,社区立即启动“民事诊所”解决方案,与住建、综合执法等“双报到”单位联合开展处置,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江州区君临天下小区居住着汉、壮、瑶等多民族群众,小区在社区党组织的带领下,深入实施“睦邻党建”“红牵万家”行动,促进各民族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创新推行“五约五治”治理模式,定期开展邻里议事,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促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以前小区脏乱差,物业服务企业不管事,通过‘五约五治’,我们提了很多建议,现在环境越来越好了。”居民黄阿姨说。
江州区江南街道城西社区位于崇左市南城西部,辖7个居民小组、1个自然屯,共6300余户、1.8万余人,居住着壮、汉、瑶、仫佬、京、侗、苗、回、仡佬、藏等12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融居的社区。近年来,城西社区坚持以“邻里”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推行“互嵌和融”小区治理模式。搭建“邻里会话”平台,各民族群众到“邻里议站”议事,有需求找“百家汇邻里互助点”,意见建议投向“邻里信箱”,在“邻里学堂”学知识话党恩,凝聚各民族群众共铸最大“同心圆”。
为进一步推进居民自治,建立隐患排查机制、纠纷调处机制、应急反应机制等,创新实施良好言行积分制,崇左市积极推广“民事诊所”“书记夜访”“邻里议事”“红色管家”“四服务一调度一整治”等模式,成立“家长里短室”,组建“初心”志愿服务队、“石榴籽”民族团结服务队等136支志愿服务队。定期走访居民,让各民族群众敢于、乐于、勇于参与社区事务,合力解决矛盾纠纷,打造多元化服务,有效提升基层民族事务治理水平,推动互嵌式社区工作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良性互动。
心理互嵌,情感相依相靠
崇左市在互嵌式社区建设中,积极开展各民族一家亲活动,促进各民族群众心灵相通、情感相亲。创新矛盾纠纷“三个一”排查(“一网格一管理员”“一村一警务助理”“一村一法律顾问”,多角度多层面排查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各类矛盾纠纷)和“三二一”化解(当地村〈社区〉调解三次,不成功的由乡镇〈街道〉调解二次,再不成功的由县〈市、区〉调解一次)工作机制。
今年春节前夕,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江州区委社会工作部、江州区石景林街道办事处等部门举行崇左市2025年“南疆睦邻情 民族一家亲”社区邻里节活动,在113个社区组织开展100余场邻里联欢、邻里文化、邻里互助活动,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有形+有声”的形式融入各民族文化生活。
1月30日,在崇左凭祥市狮子山社区华侨小区,归侨农日华一家三代20多人欢聚一堂,举杯庆祝蛇年新春。20世纪70年代,农日华一家回到祖国,定居凭祥市,在祖国的关怀下,现在一家儿孙满堂、生活幸福美满。春节期间,在友谊关中外文明交流中心,华人华侨、中越边民、客商代表欢聚在一起,分享经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经历和感受,讲述中越之间的友好故事,并相互送上诚挚的新春祝福。狮子山社区总人口达5300余人,其中归侨侨眷2000余人,壮、汉、苗、侗等多个民族和平相处。近年来,该社区先后获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等20余项荣誉。
2024年以来,崇左市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红石榴讲堂、赏圆月合家欢等各类特色民族交流活动、“邻里亲”公益服务活动近200场次,以“民俗”聚“团结”,让各民族群众在“同赴一场盛宴、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中,增进情感共融,增强文化认同。同时,积极打造“文化墙”“连心廊”“同心亭”“百家宴”等特色品牌活动,充分利用“三月三”、瑶族“盘王节”、维吾尔族“古尔邦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积极探索构建各民族群众、归侨群众互嵌式社会结构,建成侨胞联谊交流中心,通过文艺晚会、知识问答、故事宣讲等形式,引导各民族群众与归侨、侨眷和谐共处。利用联谊交流中心的线上平台“道中华”,让国内侨胞将“中国故事”向外推广,共同唱响“中国好声音”。自侨胞联谊交流中心建成以来,累计举办侨界联谊活动10余场,参与人数达2000余人次。华侨小区已成为全国安置散居归侨群众、互嵌式融入当地社会和谐发展的成功典范。
“崇左市将继续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边’的实际,突出‘融’的导向,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升各民族群众幸福感、归属感、认同感,形成命运共同体。”崇左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甘晓燕说。下一步,崇左市将充分发挥社区公共服务和治理基础性平台作用,从社区抓起,积极完善平台,实现各民族群众互嵌共居、和谐发展,开创民族团结进步新局面,共建共享边疆稳定平安家园。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自治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要把持续扎根铸牢共同体意识落实到经济、教育、就业、社区建设、文化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中,继续在民族团结进步上走在全国前列。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充分利用优良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从共建共居、交流交融、共创共享、共事共乐、相依相靠等方面,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要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崇左市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实施“党建聚邻”专项行动。在社区成立党建联盟,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成员单位轮值制度,积极推行组织联建、活动联办、服务联抓、人员联动,加快推进社区内组织资源和社会资源共建共享、深度融合。
交往交流交融是必由之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崇左市多措并举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灵活开展“孝道文化”“亲邻睦里”等传统道德教育,切实增进各族群众文化认同,筑牢民族团结思想根基。充分挖掘和运用边疆民族地区文化、民族传统节日,常态化开展民族民俗文化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族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以丰富的活动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现共同富裕是奋斗目标。加快推进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崇左市着力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民生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民族差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本报记者 于佳 通讯员 方治权 凌彩艳)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