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任务,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乡村治理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1998年发源于浙江省嵊州市雅璜乡的“民情日记”工作法,通过组织乡镇党员干部“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办百家事、帮百家富”,极大提升了基层党委和政府开展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一乡村治理实践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彰显了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真谛。
“民情日记”是知民情的“听诊仪”
乡村治理要求基层干部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农民生产生活的急难愁盼问题开展工作。这就需要基层干部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有扎实的调查研究工作作风,进村入户,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乡村发展的问题是什么、症结在何处。“串百家门、知百家情”,把了解到的村民生产生活中的情况、问题、要求和建议都一一记入到“民情日记”中。在此过程中,基层干部得以准确掌握到农民对于富农产业和新技术新产品的渴望,了解到农民在农产品加工、营销途径等方面的困扰;得以洞悉乡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明晰村民对于道路平坦坚实、水电稳定供应、网络全面覆盖等方面的需求;得以捕捉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服务供给的不健全,体悟村民对于优质教育资源、便捷医疗服务、多彩文化生活的憧憬。同时,“民情日记”还能够让基层干部及时“倾听”到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的各类“不和谐音符”与“潜在隐忧”,及时化解矛盾。在新形势下,新事物、新问题不断出现,通过记录“民情日记”,基层干部可以深入分析已有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从而为精准制定乡村治理的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民呼我应是解民忧的“助推器”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乡村治理中每一件关乎民生的小事,都是关乎民心向背的大事。“民有所盼、我有所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是对群众需求的积极响应。因此,“民情日记”不仅仅在于记录民情民意,了解群众诉求,更重要的是要“解百家难”“办百家事”,才能“连百家心”。倘若只是“知百家情”而不付诸实际行动,没有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再美好的承诺也只是空中楼阁,那样就会导致群众对干部的不信任,同时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只有真正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民解忧、为民解难,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和支持,才能保持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干部通过“民情日记”了解到村民的医疗、养老等需求,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办好各类实事。正是在帮助群众解决一件一件的小事中拉近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党的执政基础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以巩固。只有为民办事,才能赢得民心。在新时代新征程,要以钉钉子精神,把为民办事做细做实,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切实倾听群众的心声,积极回应群众的关切,以实际行动彰显责任与担当。
数字化治理是办民事的“快车道”
“高效办成一件事”对基层治理和基层服务提出了新要求。信息化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其跨越时空和部门层级限制的特点,为乡村治理高效率为民办事提供了技术支撑。曾经的“民情日记”升级为“数字民情”。“民情码”“民情大脑”等新型的“民情日记”形式不断涌现,数字化的“民情日记”大大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首先,通过搭建数字化综合治理平台,依托民情信息的高效归集,能够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提高乡村治理和为民服务效率。例如,浙江省嵊州市创设了“民情码”,企业、群众通过一键扫码可以及时反映问题,党员干部可以一键扫码开展走访服务,“民情码”为村(社区)居民、企业、党员干部等不同主体及时反馈民情提供了“快车道”。
其次,数字平台拓宽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数字技术平台通过开发乡村公共事务治理模块,村民可以及时反馈问题,参与乡村公共决策,增强了村民的话语权。例如,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的“善治云”平台,群众可以通过扫码上传个人诉求和对村里工作的意见建议,实现了问题高效反馈和解决。
第三,数字平台建设还推动了治理资源的下沉。数字技术通过梳理高频和难点事项,优先将其融入数字平台,村民可以少跑路、办事更高效。例如,管理人员通过手机APP就能实现乡村治理的智能化管理,推送乡村服务和治理信息,极大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