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新时代党引导动员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全国社会工作部长会议提出,要扎实做好人民信访、人民建议征集、志愿服务等工作,推动凝聚服务群众工作取得新进展。上海市浦东新区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不断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持续壮大志愿者队伍,推动志愿服务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抹“志愿红”,温暖一座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2024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对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
上海市浦东新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论述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通过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壮大队伍力量、丰富活动项目、加强阵地建设、制定激励措施等,推动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让“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我奉献、我快乐”成为社会新风尚。
健全体制机制,汇聚强大合力
志愿服务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浦东新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志愿服务工作优势、发展优势,引导更多志愿者有渠道、有载体、有机会参与志愿服务。
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中,浦东新区探索“党建+志愿”服务模式,把“居民所需”与“党员所长”紧密结合起来,党员志愿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特别是驻区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自觉落实“双报到、双报告”制度,主动发挥专业特长参与“邻里守望”社区志愿服务。创设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的“微心愿”平台,在凝聚社会力量、传递人文关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浦东新区已有136.6万名注册志愿者、4100余个志愿服务团队,常年开展约2万个志愿服务项目,建有上海博物馆东馆、东方医院等市区两级志愿服务基地88家,形成由1个区级志愿服务中心、36个街镇社区志愿服务分中心、1500个居村志愿服务站组成的三级工作阵地网络,实现志愿服务工作在街镇、居村层面全覆盖。
为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志愿服务,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浦东新区区委社会工作部打造“璀璨浦东·志愿前行”志愿服务季,将每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至次年的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定为跨年度的志愿服务季。
在2024~2025年度志愿服务季活动中,浦东新区聚焦“融合”“专业”“国际”“激励”等关键词,举办系列活动;各委办局、各街镇等集中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500余场。
浦东新区还建立“情暖浦东”志愿服务月度项目清单制度,协调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民政局、区生态环境局、区总工会、团区委等16家单位共同参与,今年将策划12个主题、近40项志愿服务内容,每月确定一个主题,集中性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确保志愿服务月月有主题、场场有特色。
例如,将今年5月的志愿服务活动主题定为“益起同行”,集中性开展劳模工匠“四进”(进企业、社区、机关、校园)宣讲活动,发挥先进典型榜样带动作用;开展“黑暗中的阅读”,针对视障人士开展盲文书籍和有声磁带借阅服务等活动。
如何推动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浦东新区建立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发现孵化机制,每年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征集,通过项目发现、孵化、支持、评估、推广等全流程,搭建志愿服务项目支持平台。同时,重点关注社会有需求和有特色的项目,开展社区服务类、环保类等专项项目推选活动。
浦东新区还通过健全嘉许激励机制,鼓励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搭建志愿者队伍建设系列工作平台,每两年开展一次“寻找闪耀的你”优秀志愿者等系列典型推选活动,选树一批先进个人、集体、项目与组织,营造“人人争做志愿者”“我奉献、我快乐”的浓厚氛围。每年组织多期“志愿服务组织者成长营”培训,旨在提升组织者项目策划、团队管理能力,保障志愿服务长期稳定开展。
“我们将全面把握新时代志愿服务要求,不断完善志愿服务体制机制,积极带动相关部门和群团组织联动,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形成志愿服务强大合力,推动重点任务落实落细。”浦东新区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把社区作为志愿服务主阵地主场景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浦东新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把社区作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主场景,着力将群众提出的“需求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
2024年底,在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指导下,浦东新区区委社会工作部以“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项目为抓手,进行“党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志愿者”“社区党组织+物业服务企业+志愿服务”等探索,依托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把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百姓生活深度融合,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参与志愿服务。
塘桥街道南城居民区党总支注重链接整合辖区资源,积极协调辖区内巴黎春天商场、宁波银行浦东支行等共建单位,开展口腔护理、法律咨询、金融理财等志愿服务,构筑起一个暖意融融的“暖益空间”。
谈起党员志愿者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浦兴路街道长岛路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秀勤感受颇多:“和大部分老旧小区一样,我们也曾面临停车难、充电难、加梯难、拆违难、老人看病难等问题,但是在党员志愿者的参与下,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党员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感染了身边人,长岛路居民区建立健全党建引领“1+7+X”(1个“弘岛”党员志愿服务团队、7支各具特色以“岛”命名的志愿服务团队、多个群众自治团队)志愿服务团队体系,形成了党员带头、志愿者同行的良好氛围。
国际化也是浦东新区志愿服务的特色之一。在浦东新区金桥镇碧云一居,外籍人士约占常住人口的1/3。居民区党总支推出“便民直通车和谐号”等志愿服务项目,组建“FOR YOU”外籍志愿者积极参与的志愿服务团队,引导他们在护河巡林、食品安全监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因需而动,提升专业水平
志愿服务专业化是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浦东新区通过专业的力量、专项的行动、专业的方法,不断提升志愿服务质效、拓展志愿服务外延。浦东新区聚焦“五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努力在这些领域挖掘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专业化志愿服务典型,以志愿服务软实力提升城市发展硬实力。
在第七届进口博览会期间,浦东新区区委社会工作部组织11名不同专业、不同语种的专业志愿者,在4大类别的岗位上开展服务。
来自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的志愿者胡钧在为客商提供指引等服务中深有感触:“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螺丝钉,却能让这个盛大的展会运转得更顺畅,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薪火相传,志愿同行。进博会期间,场馆内,专业讲解、多语种翻译、协调服务……专业志愿者们各展所长、技能拉满;场馆外,交通指引、秩序维护、问询服务……城市文明志愿者各尽其能、真情奉献,向世界展示中国风范、大国担当。
扩大服务范围,拓宽服务对象,提升服务水平,如今,“专业”“专长”已成为浦东新区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的关键词。
浦东各医院积极创造条件设立“医务社工部”或增设“医务社工”岗位,医务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医护志愿者开展义诊活动、康复护理等志愿服务。由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负责值守的“星睦邻”点,成为大洪村村民家门口的健康服务站,通过面对面健康咨询等方式,即时发现、转介有就医需求的村民,补齐农村卫生健康服务短板。
需求在哪里,志愿服务就跟到哪里。借助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的专业力量,三林镇志愿服务中心培育了懿德社区“林小舍”营造市集等一批志愿服务项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和志愿者开展居民建议征集、便民市集服务等活动,精准回应居民需求。
推动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处处可为
群众广泛参与是志愿服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浦东新区从最突出的需求入手、从最困难的群体做起,帮助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用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激励更多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共同绘就志愿服务新蓝图。
浦东新区积极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启动城市讲述、文博场馆讲解、燃气安全进社区等专项志愿服务行动,让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处处可为。
“工作之余,我拍摄了50多万张照片,记录并讲述浦东开发开放30多年来的伟大成就。现在,我有幸作为浦东新区艺术党课志愿服务宣讲团成员,走进政府机关、部队、学校和社区、乡村宣讲近百场,用100张照片记录浦东新区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心志愿者联盟负责人、城市讲述志愿者黄伟国说。
这是浦东新区开展“人民城市人民讲”城市讲述专项行动的一个缩影。浦东新区组织志愿者结合自身经历,聚焦人民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传承城市文化和红色基因、弘扬城市精神等主题,在城市地标、特色街区、文博场馆、村史馆等场所开展故事分享、City Walk(城市漫步)、主题沙龙等志愿讲述活动。
“有机会和大家分享老厂、老小区的故事,让更多参观者知道历史,了解社区,认识到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感觉特别有意义。”南码头路街道胶南居民区居民郑灶坤是上海溶剂厂的一名退休职工,他对自己是城市讲述志愿者这一角色深感自豪。
胶南居民区房屋多建于20世纪80、90年代,毗邻上海溶剂厂,不少小区居民是该厂员工,他们也是民族工业发展的见证者。在这一背景下,胶南居民区充分挖掘小区的人文历史,精心设计“初心池”“领空间”“红色小屋”“思源广场”等12个特色性与功能性兼具的“微景观”。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城市讲述志愿者队伍,浦东新区组建了区城市讲述志愿服务队、区退役军人宣讲团、青少年红色宣讲团、区“新质生产力”红领巾讲解队等队伍,为城市讲述志愿者队伍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合力推动红色文化深入社区、学校、楼宇,让红色文化在人民城市的每个角落生根发芽。
微光成炬,志愿暖心。“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90后”张江镇网约配送员朱颜军也为这座城市贡献着自己的“新”力量。
在为居民送餐的6年时间里,朱颜军早已成了“移动地图”,也愈发觉得自己被“照应”着:沿途有多个“聚蜂驿·红色加油站”,夏有冷饮冬有热水;“骑手友好社区”也越来越多。
“饮水思源,我也想成为一名志愿者,为浦东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朱颜军表示。关心老人身体、把垃圾顺手带下楼扔掉、成为反诈宣传员……送餐期间,朱颜军积极反哺社区,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