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张板凳一凑,江西省共青城市甘露镇甘露村村民、理事会成员和村干部就可以围坐在屋场里开一场理事会。对村里的大小事,大家坐在一起谈一谈、聊一聊,有事一起干、一起商量着办,人人都可以出谋划策、参与其中。
像这样的议事场景,甘露镇各村(社区)每月都会召开。甘露镇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放,通过建立党组织领导的“屋场理事会”、居民理事会,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有效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推动基层治理向末端处延伸、于精细处见效。
细“治”入微聚合力
“乡亲们,马上就要过年了,为了营造干净整洁的街道环境,过个舒心年,有没有人愿意在本周末和我们理事会成员一起打扫街道?”
1月3日,甘露镇米粮铺社区尚书房理事会理事长万滚金将一条号召清扫街道的消息发布在小区微信群里。没一会,群里就收到20余名热心群众积极报名。
“到了周末,大家一大早就聚在一起,手持扫帚、铁锹等清洁工具,对主干道路、背街小巷、房前屋后等进行清理,干得热火朝天。”回想起那天的大扫除,米粮铺社区党支部书记江翠萍感叹道,村民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社区干净了,大家心情也舒畅了。
2024年,甘露镇积极推进“多网合一、一网通办”网格化管理,构建平安建设、乡村振兴、环境整治为一体的“多网融合”工作格局,通过群众自荐等方式成立了97个“屋场理事会”、居民理事会,实现辖区村(社区)全覆盖,进一步带动429名党员干部、热心群众、网格员等加入,发挥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参与到治安巡查、环境整治、矛盾调解、垃圾分类等工作中。
议事恳谈惠民生
“万象新天小区的原物业服务企业由于管理不善,于2024年8月宣布退出。自此,小区的环境卫生令人担忧。”创业社区党支部书记熊珏说道,“为改变居民居住环境,居民理事会、业委会、社区‘两委’成员、居民代表聚在一起协商,决定由理事会成员代收费用,居民自己管理小区。”
理事会成员上门入户收集居民意见,最终决定每户每年缴纳180元卫生费,由理事会代为保管,定期对卫生费缴纳和使用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自此,万象新天小区正式形成了管理自主、财务公开、成果共享的管理模式。
不怕有难事,只怕无人管。理事会成员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面对面唠家常,甘露镇通过召开“屋场理事会”、居民理事会,确保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全部纳入议事协商范畴,真正走近群众、亲近群众,使其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对现场难以决断、比较复杂的问题,梳理成清单,上报给村(社区)党组织,村(社区)能解决的问题及时办结。”甘露镇镇长樊松林介绍道,村(社区)层面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议事恳谈会召开后5个工作日内要以书面形式报镇平安办,经镇相关联席会议研究,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抓好落实。
集思广益促振兴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强化基层治理、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带动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前山村横屋李家屋场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理事会成员与村民坐在一起召开“屋场理事会”,集思广益。
会后,理事会成员、村民代表还与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一起,先后赴多地考察调研特色农业项目,结合本地特点,最终决定发展蛋鸡养殖项目,为村级集体产业发展把脉定向。
“屋场理事会”在传承红色基因、推进基层治理、打造特色品牌、排查化解矛盾、帮扶困难群众、弘扬乡风文明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甘露镇充分发挥“屋场理事会”作用,构筑起“红色磁场”,持续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通过创建‘屋场理事会’、居民理事会,让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主角’。”甘露镇党委书记胡胃东表示,甘露镇将不断总结基层治理先进经验,解锁基层治理新模式,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本报通讯员 涂敏)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