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找矿预测团队:地质一线绽芳华

爬高山、涉荒漠、走冰川、穿丛林、下矿井……在地质勘探领域,有一支以女性为主力的队伍,她们以科研、勘查和技术一体化为特色,长期专注金属矿山大比例尺找矿预测工作,用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智慧为地质勘探事业贡献力量,荣获2022年度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这就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找矿预测团队(以下简称找矿预测团队)。

“党员就要啃最硬的骨头!”

党建引领,始终贯穿于找矿预测团队的奋斗历程。

找矿预测团队始终将党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将党的创新理论与地质工作紧密结合,定期组织党员开展理论学习。在党建引领下,团队队员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面对艰苦的野外工作环境和复杂的技术难题,她们毫不退缩,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勇往直前。

野外工作面临诸多挑战。找矿预测团队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成立党员攻坚小组,带头攻克找矿预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

一次,在新疆卡拉塔格矿区的找矿工作中,传统找矿方法收效甚微,项目一度陷入僵局。

“党员就要啃最硬的骨头!”找矿预测团队负责人、党员张会琼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从成矿系统入手,重新分析矿区地质特征。她带领小组成员,在戈壁滩上徒步开展地质填图,详细记录每一处岩石的结构、构造和蚀变特征。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艰苦奋斗,攻坚小组终于建立了找矿地质模型,并确定了重点勘探靶区,最终实现了卡拉塔格矿区的重大找矿突破,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为我国在类似地质条件下的找矿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地质人的责任与担当

每一次深入矿区、每一个数据的精确采集,都凝聚着找矿预测团队队员的心血与智慧。在地质工作中,资源建模和资源估算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一次,在一个偏远山区进行地质勘探时,面对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天气条件,找矿预测团队队员白丽伟和同事们坚持在现场连续工作了数周,最终成功完成了该区域的资源建模和估算工作,为后续开发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地质工作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的探索,更是对未知世界的勇敢追求。我将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为实现国家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从事地质工作多年,白丽伟对于能为地质勘探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颇感自豪。

入戈壁无人区,面对风沙的肆虐和高温的考验,野外踏勘、现象观察、数据收集、采集样品;上青藏高原,挑战高寒缺氧,考察矿山、下矿坑、编录钻孔岩芯、总结成矿规律……基础地质创新研究是找矿突破的关键。

找矿预测团队队员龙灵利长期坚守在地质科研一线。时间久了,常有人问她,地质行业这么艰苦,工作条件这么差,你一个女同志这么辛苦值得吗?“既然选择了地质行业,就要热爱它,没有野外就没有地质,虽然苦,但也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面对质疑,龙灵利将工作中的诸多挑战和艰辛轻轻带过,转而深情地描绘“大漠孤烟直”的壮丽与满天霞光的绚烂。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地质工作不仅是寻找资源,更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我们地质工作者肩负着为国家摸清资源‘家底’、保障资源安全的重任。每一次踏勘、每一份报告,都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紧密相连。资源勘查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还涉及生态保护等多重因素。在资源勘查过程中,如何平衡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找矿预测团队队员林健介绍,团队通过优化勘查方案、采用环保设备、加强环境监测、引入无人机航测、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方式,使资源勘查更加高效和精准,大幅降低了对地表环境的干扰。

技术创新是资源勘查成功的重要保障。随着科技进步,资源勘查技术也在不断升级。找矿预测团队创立了浅覆盖区快速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大大提高了找矿效率;试点建成首个地质云行业节点,实现了地质数据的高效共享与应用;提出绿色勘查体系认证,为地质勘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标杆,在行业内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展望未来,找矿预测团队有着清晰的工作计划。在技术创新方面,将加大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研究。借助大数据技术整合各类地质信息,构建更加完善的地质模型,为找矿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同时,培养更多既懂地质专业又掌握先进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团队的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为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本报记者 马思津)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