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新洲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要求,聚焦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关键环节,从职业发展、职业培养、职业保障、职业管理等四个维度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推动社区工作者队伍力量配强、能力增强、活力迸发,为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夯实人才支撑。
建立职业发展体系
打通多元化晋升通道
新洲区致力于打破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瓶颈,匠心打造“双轨制”发展路径,建立社区工作者岗位和等级相结合的职业体系。拓宽优秀社区工作者进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的通道。近三年来,共有9名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转为事业编制人员,另有5名社区“两委”成员定向考录为街道(乡镇)公务员。根据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岗位、社区工作年限等综合因素,确立社区四类岗位共十八级的等级序列,形成较为完善的职业发展体系。社区工作者每3年年度考核结果均为合格以上等次的,可以在本岗位等级范围内晋升1个等级。其间,每个年度考核结果为优秀等次的,对应岗位等级晋升所需年限缩短半年,激发社区工作者干事热情。
建立职业培养体系
拓宽专业化成长路径
新洲区将促进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作为基础工程,建立“岗前培训+在职提升+专业认证”三级培训体系。推行“导师帮带制”,新入职的社区工作者需接受为期3个月的岗前培训,由街道业务骨干和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一对一”指导,快速适应基层工作。实施“强基赋能计划”,联合武汉高校开设基层治理专题研修班,全覆盖开展政策法规、矛盾调解、智慧社区等专题培训。鼓励职业资格认证,对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的社区工作者发放相应职业津贴,按照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高级社会工作师相应标准发放。目前,全区社区工作者持证比例达52%,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建立职业保障体系
确保队伍稳定发展
创新“精神+物质”双激励模式。设立“最美社区工作者”“治理先锋”等荣誉奖项,获评者优先推荐“两代表一委员”;建立“社区创投基金”,对孵化出“幸福食堂”“四点半课堂”等品牌项目的团队给予一定奖励;实施“学历提升计划”,取得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分别按对应标准发放学历津贴。构建“基本工资+绩效报酬+奖励报酬”结构化薪酬模型。基本工资按“四岗十八级”标准执行,与工作年限、职称等级挂钩;绩效报酬根据考核结果等次差异化发放;奖励报酬根据考核结果按照工资1.5倍和1倍发放。2024年,社区工作者年均收入达8.8万元,同步落实“五险一金”、体检、带薪休假、补充商业险等福利,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建立职业管理体系
营造浓厚干事氛围
全面推行社区工作者合同制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和权益保障。建立“区级统筹+街道聘用+社区使用”管理模式,统一签订社区工作者劳动合同,明确岗位职责、服务年限、考核标准等内容。实施动态调整机制,对合同期内工作表现突出者优先续聘并纳入后备干部库,对履职不力者启动“红黄牌”预警。强化权益保障,明确合同期内年度健康体检、工会福利、带薪年休假等条款。创新“双轨制”考核体系,突出实绩导向与群众满意。一方面,建立“日常考核+年度考核”机制,将党建任务、民生服务等岗位职责指标量化赋分。另一方面,推行居民满意度测评,按照社区工作者工作态度、工作作风、为民服务等情况,收集群众评价。
(本报通讯员 吴威夷 赵莹莹)
(责编:陈超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