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四川省成都市坚持以社会工作创新理论为指引,一手抓体制机制改革、一手抓基层实践创新,完善社会工作部门统一领导信访部门的制度机制,跟进调整优化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设联席会议等专项机制,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守正创新,助力全市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城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
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成都市积极探索在市县两级党委设立统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专门机构,机构改革后迅速构建起市县两级党委副书记分管社会工作、区(市)县常委、组织部部长兼任区(市)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的领导体制,优化地方党委“两新”工委工作体系,构建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协调机制,助力全市社会工作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奋进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到哪里
党建工作就覆盖到哪里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新希望集团党委书记张明贵告诉记者,作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新希望集团党委积极探索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以“理论联学、活动联办、品牌联享、资源联用、阵地联建、服务联动”的“六联党建”模式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经济社会发展到哪里,基层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治城序民,正其制度。管理体制关系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成效。
重统筹——落实“管行业也要管党建”要求,成都市构建组织部门统筹协调、社会工作部门归口指导、行业管理部门各负其责、街道社区(园区)属地管理的党建工作体系,组建并规范运行21个行业(综合)党委,优化调整党组织隶属关系417个,推动新兴领域党组织应建尽建,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覆盖面。
强引领——摸排走访重点上市、工业规上和“专精特新”企业,新纳入台账管理“两新”组织千余个,新建党组织百余个,将1.6万余名市外流动党员纳入服务管理,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促发展——明确已脱钩和直接登记全市性行业协会商会与主要行业管理部门对应管理工作规范和指导监管事项清单,完成市区两级3000余家行业协会商会违规收费整治,实施“蓉城先锋·蓉会万里”行动,聚焦“进解优促”“立园满园”,开展“对话书记”“民企会客厅”等政企互动活动100余场……
聚关爱——成都市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体系优势,为“新”护航出实招,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委组织部等8部门联合推出关爱服务新就业群体“暖新十六条”,将暖心政策融入城市肌理,让政策温度浸润每个角落,以党建引领下的多方共治诠释超大城市的人文关怀。从解决“进门难”到破解“成长难”,从保障“安全险”到培育“归属感”,成都市以“党建联‘新’”为主线,让这群“奔跑者”感受到城市的温暖与尊重。
基层治理难点在哪里
资源要素就赋能到哪里
中午11点半,家住锦江区R29社区的王爷爷准时出门,步行10分钟来到社区智惠食堂。“菜品丰富、干净,吃起来很放心。”今年73岁的王爷爷对食堂的饭菜很满意。他也很喜欢现在的生活圈,“很方便,小区出门走几步就有公园、菜市场和公交站,还可以去体检、借阅图书、托管孙儿,日子充实得很。”王爷爷说。
在R29社区生活空间,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居民的衣食住娱等多方面需求能够一站式解决。这正是成都市以“精准把握居民需求、精准谋划点位布局、精准施策建设项目”为引领,打造“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的生动注脚。
为进一步适应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需要,成都市明确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着力推动党的组织体系和基层治理体系深度融合,构建起“微网实格”“平急结合”的基层动员体系,在城市安全风险防范、重点人群关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成都市一方面通过减负松绑为基层“轻车”,一方面通过赋能增效帮助基层“壮马”。
推进村(社区)清牌减负专项行动,严控村(社区)党群服务阵地外部挂牌不超过6块、内部挂牌不超过10块,3046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面完成标识标牌清理工作。依托“智慧蓉城”建设基层治理“四级数仓”,全面推广应用“报表通”,让基层工作者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放到服务居民上。
与此同时,深化街道基层治理枢纽能力建设,成都市统筹组织、政法等部门政策资源,推动强化街道基层治理枢纽功能措施落地;开展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攻坚,“一小区一策略”化解矛盾纠纷。天府新区安公社区“五线工作法”、新都区小区治理“五步工作法”、成都市“信托制”解纷工作法等就是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的鲜活例证。
居民急难愁盼在哪里
党群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路灯坏了好几盏,晚上回来黑黢黢的太危险了”“我建议先从专项维修资金里支取,不足的部分就大家众筹嘛”……在双流区黄龙溪镇响水村狮子山小区“爱邻(20)议事协商会”上,10余名居民代表、微网格长、村委会成员围坐一堂,围绕“夜间出行安全隐患”问题热烈讨论。经过1小时协商,会议最终敲定“专项维修资金+众筹兜底”方案,并由村委会实施,在场人员全票通过。
有话好好说,有事好商量。2024年8月,成都市出台“五方联动”议事协商方案,将每月20日定为“爱邻议事日”,党组织牵头深化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同时,以“天府社创中心”为市级平台,搭建四级社会工作综合服务平台,市民、社会组织等均可通过这一载体参与社区共建。
在打造家门口的“幸福圈”实践中,成都市不仅注重硬件设施的完善,更着力以治理创新提升服务精度。
问需于民,精准找准民生痛点。公共服务如何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以线上线下“双线联动”破题。线上依托“天府市民云”平台发放问卷,线下发动“微网实格”力量入户走访,累计覆盖3046个城乡社区,回收问卷818万余份,梳理开放性建议28万余条,托育、养老、医疗等高频需求一目了然,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
靶向发力,精准优化资源配置。聚焦“住有安居、业有所成”等七大目标,全面梳理公共服务设施“家底”,建立规划“未落地设施清单”与“缺项清单”,同步出台《成都市“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建设工作导引(试行)》,明确建设标准与路径,在全市试点建设首批100个试点“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推进资源投放与群众需求精准匹配。
挂图作战,精准提升建设效能。成都市创新项目管理机制,统筹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完整社区打造等多元任务,开展设施上图,形成项目行动计划表,通过清单化推进、节点化落实,首批100个“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实现公共服务“按需供给”、幸福体验“触手可及”。
坚持把村(社区)作为服务居民的前沿阵地,成都市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面实施亲民化改造,每年安排17.7亿元社区保障激励资金,引导群众议决实施小微民生项目,建设社区美空间、社区议事厅、社区运动角等共享空间。
社会工作的需要在哪里
人才队伍的建设就到哪里
“关键时候,党和政府能来看望我、关心我,给我带来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2025年1月,金堂县社区工作者关爱项目专委会成员得知社区某位专职网格员身患癌症住院治疗后,迅速启动关爱流程对其进行慰问,将关心关爱送到社区工作者“心坎上”。这项社区工作者互助关爱保障计划,由成都市委社会工作部统筹指导专业社会组织,联动保险公司、信托公司、慈善组织等多方资源共同推出,覆盖全市2.63万名社区工作者家庭,针对轻重疾病、意外伤害等9类风险提供互助保障,构筑起职业风险“防护网”。
职业发展既有温度,更有力度。成都市聚焦城乡社区治理骨干队伍建设,打出了社区工作者培育“组合拳”。2024年新开发2927个社区工作者岗位和300个党建服务专员岗位,动态储备村(社区)后备干部1.3万名,新建“书记工作室”27个,推动专职网格员纳入职业化管理。
走进郫都区团结街道府河阳光小区(二期),新划设的停车位井然有序,翻新的楼道窗映着居民的笑脸。这个基础设施薄弱的老旧小区,在“阳光关爱志愿服务队”的带动下,以院落自治为纽带带动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让小区居住环境有了质的飞跃。
在成都市委社会工作部的统筹协调下,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积极发挥作用,联动成都市志愿服务联合会构建起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志愿服务体系。市级行业志愿服务总队、区(市)县志愿服务总队,以及镇(街道)、村(社区)志愿服务队和3400支社会团体、企业志愿服务队伍正活跃于城市各个角落,为市民提供细致入微的贴心服务。
截至目前,成都市志愿者数量已超390万余人,占常住人口比例达18%;志愿服务队伍数量达4万余支,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超89.56万场,日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超600场,通过志愿服务解决群众各类诉求累计超20万件,服务市民年均超800万人次。
2024年以来,市委社会工作部通过“培训+实践”双轮驱动,推动党务工作者能力全面提升。目前,全市已选派近1000名党建指导员,深入企业开展“上门服务”,积极解决党建、政策、人才等方面的诉求问题,完成代办跑腿事项,成为企业发展的“贴心助手”。
“以前拓展业务总找不到对接人,现在通过商圈综合党委和楼促会的牵线搭桥,我们不仅走进了社区,还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上海大众温江4S店负责人对温江区的“四级五访”机制赞不绝口。
在市委社会工作部的指导下,温江区通过“社区党委、商圈综合党委书记每月访,党建指导员、企业服务专员、人才服务专员‘三员合一’每周访,社区‘两委’成员每日访,网格员全时访”的四级随访模式,让企业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征程吹响新号角。面向未来,成都市将努力在敢闯敢试中破难题、开新局,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提升智治、善治、众治效能,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新时代成都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新篇章作出新贡献。
(本报记者 汤珊珊)
(责编:陈超 签发:王立国)